警方走访了陈大夫的恩师。
恩师对陈大夫的评价,除了愤怒,就只有失望,他提到过,以前意识到陈大夫有些急功近利,只以为是年轻人年轻气盛,就没放心上。
哪知道他已经不是年轻气盛那么简单,而是丧心病狂了。
于是恩师对他的评价就是,他是个极为擅长伪装自己的人,你想看到的,都是他给你看到的那一面。
曾经因为事故,两人面谈过一次,在那次,他亲眼见到了陈大夫真实的样子,丑陋不堪。
“让这样的人成为医生,简直是就是一种耻辱。”
这是恩师对他最后的评价。
警方还走访了他曾经的同事、同学,为数不多的证人里,对他的评价都是他有些让人看不透。
“他的家庭呢?”
卫国平问姜茳。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还是地看童年。
一个变态的养成,童年才是奠基石。
所以未清宴会被人怀疑成凶手,就因为她那非同一般的坎坷童年境遇。
“他父母早死了,出车祸,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后来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爷爷奶奶也突发疾病去世……”
姜茳读到这个的时候,皱了皱眉。
一家人都死了……
是巧合吗?
“父母是什么情况?”
卫国平问。
姜茳看着资料。
“就两夫妻深夜开车出了车祸,据十一岁的他说,是为了一个叫什么圆圆的女人,父母吵架争执,两人就匆忙驾车出去,然后就发生了车祸。”
卫国平把资料拿了过去看了一遍。
“也就是说,他的家庭是不幸的,破碎的?”
一个破碎的家庭,是一个变态养成的重要要素之一。
“他爷爷奶奶呢,都是a大的大学教授,爷爷有心脏病,奶奶有糖尿病,那天他好像在图书馆看书,回家晚了,才发现爷爷奶奶的死。”
“警方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奶奶糖尿病发作没来得及注射,爷爷看到奶奶死了,心脏病也发作,来不及服药,跟着也死了。”
有点……
姜茳微微歪了歪头。
“师傅,我怎么看着总觉得有些微妙。”
就是一种直觉,对案件的天然的直觉。
“确实,让人耐人寻味。”
卫国平看着,赞同姜茳的说法。
“不过他运气好,因为聪明,s大直接破格录取了他,连高考都直接省了,反正后面一路都很通畅,跟开了挂一样。”
姜茳将陈大夫的经历和未清宴的经历对比了起来,发现这两人真的有很多相似的经历。
两人太像了。
“有一点啊,我特意去调查了就是他爷爷奶奶死后,他的表现,大家都说,他忽然变得开朗了很多,别人以为是他故作开朗,于是大家都很照顾他。”
“在他爷爷奶奶死之前,他很孤僻,几乎不怎么笑的,更不欢迎,甚至一度被人孤立。”
“后面变开朗了,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变得非常受欢迎了。”
如果他不受欢迎,又怎么会跑得那么快,成为医学界的新星,还能俘获自己恩师女儿的芳心呢。
“总结下来就是,在他监护人全都死了之前,他的性格是一个样,在他孤身一人后,他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成为了截然相反的人群中的焦点。”
就……太奇怪了。
“他果然擅长隐藏自己。”
“这两个人大概都不是他。”
真正的他恐怕要更加黑暗。
卫国平评价着。
如今陈大夫真实的形象也逐渐成型,变得立体起来,那他完全可以成为那个梧桐村连环杀人案的真凶。
“师傅,如果陈大夫是幕后真凶,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