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我在古代考状元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若选择的经书并非老师擅长,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基本上帮不上忙了,除非你天纵奇才自己搞也没有问题,或者再寻一位老师,否则基本上可以说废了。

而在五经中,选择最多的便是《书》经和《诗》经、《易》经,最少的便是《春秋》。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便是字数多少。

《春秋》包含了《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三本合起来二十八万多字,而《书》为《尚书》,字数为两万五千多字,两者体量相差十倍不止。

以同一人做例,精研《书》他可能只需要三年便研究透彻,《春秋》则很可能需要三十年,如此一对比,自是更多人会偏向字数更少的《书》、《诗》和《易》三经了。

照此发展,士子们全都修习《书》、《诗》和《易》三经,《礼》和《春秋》是否便无人修习了?

当然不是如此。

科考有五经,但乡试和会试中举的总额却就那么多,因而朝廷为了均衡名额,便做出了按照比例取士的规定,以此来保证专研每个经书的都有一定的录取名额,以此来保证每种经书都有人研习。

但即使如此,大部分学子仍多选择精修《书》《诗》《易》三经,特别是寒门子弟,因为他们本身能够接触到的老师便是精修这两经的,如若他们不跟着老师选这两经,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其他经书的老师。

毕竟,老师特别是好的老师,无论古今都是稀缺珍贵的资源,不是寒门子弟能够轻易得到的。

且他们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自是更偏向短经。

毕竟资源不足,还可以时间精力来凑不是?

文秀才所研习的便是《书》经,是以原身选择的也是《书》经。

韩时遇也并不打算改弦易辙,因而也继续研习《书》经。

此前他在省城便对本次乡试的题目进行过破题,后来也尝试过起笔行文,但因为他对八股文并不熟悉,因此那些习文他自己看都并不满意。

此外,虽然他拥有原身的读书记忆,但到底不是自己亲自研读的,吸收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因此乡试后他一直都在复习《四书》和《书》的内容,再加上他在致远书店所读经典,令他不仅将原身所学全部吸收,也最终有了自己的体悟。

也正是因为此,韩时遇决定对乡试的题目进行重新破题解答,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聚拢精神,韩时遇提笔疾书,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状态,直到被敲门声惊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