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肺痨的记载,这是华夏关于肺痨最早的记载。
肺痨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虚劳病,直到南宋名医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痨病源于“瘵虫”之说,世人才逐渐认识到肺痨具有传染性质。
西方曾将肺结核称为“死亡之首”、“白色瘟疫”,华夏更有“十痨九死”的说法。
沈律情况很糟糕。
他的肺痨属于中期阶段。
肺痨在古代确实是必死无疑的绝症,但现代能治愈,不过就是治疗比较麻烦,所需时间也比较长罢了。
沈律能治。
但目前最要紧还是事业。
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要在24小时内找到事业。
否则一旦寿命清零,他和哥哥都得死,沈律不怕死,但他希望,杨朔能长命百岁。
为了杨朔,他什么都可以做,也什么都愿意做,所以他不能死,他要活着,哪怕,不择手段也要活下去。
突然,
房门被推开。
沈律立马警惕起来。
透过镂空雕花实木屏风,沈律看到进来的是两个人,两人都很高,目测有一米八的样子。
这个身高在古代很少见。
根据墓葬里的人骨标本,秦汉时期人们平均身高约为一米六七,隋唐宋元明清大约为一米六六,就是在现代,男生一米八也算是很高的个子了。
两人有说有笑的,沈律虽然听不懂,却也松了口气。珍珠死了,没能出去报信,所以他怕有人进来补刀。
现在没事了。
补刀的人可不会说说笑笑进门,一般都是速战速决,不发出半点声响,就怕被人看见了走不了。
从他们边走边聊来看,沈律推测这两人和原主应该是有什么关系的,毕竟,原主上面有八个哥哥那么多。
就是不知道来的是哪两位哥哥了。
沈钧和沈嘉边说边聊,很快走进外室,但刚进外室,出于医者的直觉,沈钧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血腥味。
九弟常年卧病在床。
他的房间里怎么会有血腥味?
难道是……
一想到小弟有危险,沈钧脸都白了,快步绕过屏风,走进内室,见二哥这般紧张,沈嘉只觉得奇怪。
内室的血腥味更浓了。
这下,就连沈嘉也闻到了。
“小九!”
沈嘉脸色也变了。
他快步跟上二哥的脚步。
刚绕过屏风,沈嘉就傻眼了,脚步也硬生生停下来,看着坐在床上的小弟,沈嘉脑瓜子嗡嗡的。
三岁垂髫小童靠在床头上,苍白的小脸上都是血渍,衣裳上也全是星星点点的鲜红血迹。
床上还侧躺着一个人。
一动不动的,身下被子还全都是血!
这情形,你说吓人不吓人?
沈钧也被沈律吓到了,但他毕竟比老三沈嘉大两岁,又是大夫,所以很快就回过神了。
“小九。”沈钧急匆匆走过来,伸手将沈律抱怀里,并将他的头朝向后方,不让他在瞧眼前的血腥。
“没事了没事了,二哥来了。”
“小九别怕。”
沈钧柔声哄沈律。
沈嘉这时也回过神来了。
他快步走过去,伸手将背对着他侧躺的珍珠翻过来,珍珠双眼无神,身体软绵绵的,脖子上全是血。
死不瞑目?
沈嘉伸手探了探珍珠的鼻息。
果然没了呼吸。
收回手,沈嘉转身,与正在哄小弟的沈钧四眼相对,气氛沉默了几秒,沈嘉才说,“死了。”
意料之中的结果。
“我看看。”沈钧说着把怀里的沈律交给沈嘉抱着,自己上前去查看珍珠的死因。
出于大夫的习惯,沈钧走过来,先伸手测珍珠鼻息,确实没了呼吸,他才动手查看死者的情况。
死者身上没有伤口,但身下和脖子上全是鲜红的血,红色的血,说明死者并非死于剧毒。
血还有余温。
说明,死者刚死不久。
见死者死不瞑目,沈钧把她的眼睛闭上,继续检查。死者身上没有伤,脖子下却满都是血……
伤口在脖子上?
带着疑问,沈钧将死者的头偏过去,发现了一个洞。洞不大,血淋淋的还在渗血,看着有些渗人。
从死者的创口形态判断,凶器应该是一支双头利器,利器的顶端并不锋利,行凶者力气不大,但直击要害。
但凡行凶者稍微偏一些。
死者也不至于短时间内血流干而死。
这是个高手。
凶器在哪?
沈钧在死者附近找了一圈。
找到了一支银钗。
这支钗有两股。
大小正好对得上死者脖子上的伤口。
银钗头部还有一小节血渍。
是凶器没跑了。
“这是?”
沈嘉凑过来,奇怪的问。
沈钧:“凶器。”
“哦。”
沈嘉没有深究,“那现在怎么办?”
沈钧:“查。”
珍珠是九弟的丫鬟。
她死在这里,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