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间屋子极小,连个做饭的厨房都没有,沈雅却过得很滋润。
“我是想办随军。”沈雅压制住心里的燥意,将真相说了出来。
旺家嫂“呀”的一声:“这是好事啊,随军多好,这样你和建国叔就能团圆了。”
沈雅叹了一声:“可是知青办不放人。”
这是最难办的。
这边不放人,那就没办法走。手续办不了,那就迁不了户口,户口迁不了,就随不了军。
旺家嫂也猜到了,这边不同意的原因,是因为啥。她小声问:“是老唐公和荷花婆不同意?”
沈雅只是叹息,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他们恨不得把她绑在身边。一旦放她高飞,那么建国那边的津贴就不可能还寄回来,他们拿不到钱,家里的日子还能像现在这么舒坦?
说白了,现在老唐家一大家子,全是趴在二房的身上吸血。吸血还不够,恨不得敲了骨头再啃两把骨髓,都不把人当人看。
但,早在三年前,她遭受了那样的遭遇之后,她就直接自己拿了建国的工资。
建国的工资高,没有提干前,就已经有五十六块的津贴了。后来提了干,推荐去海军大学读了大学后,工资就年年涨,到如今已经涨到了一百二十块。
建国都会把一半的工资寄过来,也不是不想全部寄过来,是沈雅让他少寄些,把钱存在银行,她这边够花。
每个月寄过来六十块,却有三十块会被唐老太抢去。
要不是沈雅拿着刀立在身前,谁敢抢了建国的血汗,让她和希宝母女饿死,她就劈了谁。
这才不敢太明目张胆了些。
旺家嫂哪有不懂的,她也跟着叹了两把气,唐家老两口太偏心了。
要说上岗村,谁不夸一句建国叔?
最有出息的,就是建国叔了。
十六岁那年当年,十七岁当了班长,后来又提干,当了排长,连长,现在都成营长了,多牛?
提起建国叔,上岗村谁不竖起拇指称赞一声?
沈雅婶去随军,那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唐家不放人,村里也头疼。
旺家嫂眼里满满都是对沈雅的同情。
摊上这样的公婆,那也是不幸。
沈雅告别了旺家嫂,路上又遇上几个村民,差不多也问了这些问题,她也都没瞒着,一一回复,村民们多少也知道了沈雅去知青办,想办随军被老唐家阻止的事了。
沈雅走得很慢,走了一圈路,只要遇上人,她都会停下来,跟人聊会天。就这么一段路,竟是让她走出了半小时的路程,也让人都知道了,老唐家阻止儿媳妇随军,不让办迁户的事。
希宝紧紧地圈着妈妈的脖子,一路上沈雅在跟村民说话的时候,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听着。
一开始她很慌很怕,怕妈妈像前世一样,一去不复返。后来听着听着,她似乎听明白了。
妈妈不是要走,是要去办随军手续,想带着她去找爸爸。
希宝又笑了。
沈雅也被女儿的笑容感染:“希宝也想随军?”
希宝点头:“找爸爸,好。”
希宝不想在村子里,想去找爸爸。
找了爸爸,爸爸就能够保护她了。
离开了村子,唐枝就不用盯着她的玉石不放了。
玉石不丢,就不会有那些事了。
希宝用力地抿紧嘴唇,手上紧紧地捏着玉石。
耳边响起“嘶啦”的声音,她一惊,急忙扭头去看,并没有没发现异样。
“怎么了?”沈雅问。
希宝侧着脑袋,小声问:“妈妈,你有没有听到奇怪的声音?”
“什么声音?妈妈什么也没听到。”
希宝摇摇头,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错觉。
有些迷茫。
刚才她听到了有点像是收音机“滋滋”响的声音。
唐家是有一台收音机的,那是四叔的,平日里都不放家里,只有他回来的时候才会带回来。
希宝有幸听过一次,那里面会有人唱歌,也有人说话,她觉得很神奇。
有时候也会发出像刚才她听到的“滋滋”声,声音有点刺耳。
母女俩一路走着,希宝的手里抓着饼干,小口地啃着。
这是沈雅从县城买回来的。
这次她去县里,不只是去知青办处理随军的事。
还去了一趟武装部,因为劝部长告诉她,建国立功了,县里奖励他三十块钱,她作为家属,代为领取。
沈雅心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为丈夫担忧着。
谁能够想到,丈夫去当兵之后,就发生了海战。
就在三年前,丈夫刚休假不久,就被紧急召了回去,当时就战备了。
丈夫自然不会告诉她打仗的事,他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是她从报纸中发现了端倪,后来去问了武装部的邓部长,才知道南海海战了。
作为东海的主力部队,丈夫所在部队极有可能也会上战场。
否则怎么解释,三年前他刚刚休假回来,就被紧急召回了呢?
刚到学校,还没进没屋,就在门口碰上了唐老太。
沈雅的脸顿时拉了下来。
真是晦气!
她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