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移舟漕台 > 第12章 怒涛再起

第12章 怒涛再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东面后排坐着的人已开始窃窃私语。

陆东楼坐在太师椅上,岿然不动,只要了一套青白色的茶碗,竟慢悠悠地洗其茶来。

黄葭被那些目光打量得浑身不适,不由微微蹙眉,有一种被旁人架在火上烤的失控感。

终于,一个苍老但透着市侩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涌动的平静。

“这位,就是黄隽白黄姑娘吧。”

黄葭循声望去。

左边第一个位子上,坐着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老先生,褐色衣冠整洁如新,鼻梁高挺,显得整张脸格外瘦削。

黄葭站起身,镇定地拱手一礼,“晚辈黄隽白。”

他点了点头,声音沙哑。

“在下刘贤文,原先在泉州刺桐港做些木工,说起来,咱们还是老乡。”

他的话里释放着善意,黄葭笑了笑,只是环顾四面的船工首,一个个看着她的目光闪烁。

这个场合,像是有什么秘辛不为她所知。

对面,刘贤文笑着摆手,示意她落座。

黄葭面露疑惑,惘然地坐下。

一个书办忽然走了过来,手里搬着一张圆凳。

“这样说话只怕不方便,黄船师,坐过来吧。”沉寂了好一会儿的陆漕台,忽然发了话。

眼见那张圆凳被摆在了南墙前面、陆东楼的右手边,孤零零地待着,与东西两边的八仙椅泾渭分明、格格不入。

黄葭终于明白过来。

——今日她要面对的,是这一屋子船工首。

黄葭吐出一口浊气,定了定神。

在一众人的目光中,走到中间,缓缓落座。

四面寒风敲打着窗户,呼声不绝于耳,凛冬已经悄然来临。

堂屋里静谧无比,一道道目光无声地交织。

陆东楼坐在“淡泊明志”的匾额下,捧起茶盏,给今日这场会定了调子。

“昔日,漕船空载南返中往往滋生弊端之机,载货迟延、弃逃、盗卖等,不一而足,尤其运船时有缺少,损失甚大。”

“方今,漕船耗损年逾加重,朝廷又下诏与西洋各国通商,一时之间,内河船通海船皆不完备。”

“贡舶之务,朝廷以托付者甚重,本官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愿集思广益,计定而后发,发必期成。”

“故今日邀诸位前来,共商良策。”

他话音一落,刘贤文扶着凳子,带头起身,众人纷纷跟随。

黑压压一片人,躬身一拜。

“我等愿为朝廷效犬马之劳!”

声音整齐划一,仿佛从前拜过数回了。

黄葭许多年不见这样的阵仗,掀袍起身,跟着众人重复一遍。

陆东楼摩挲着杯盖,只是笑。

“都坐吧。”

风声萧萧,带出几分凄厉。

明暗跳动的烛火下,众人都像是笼罩在大雾之中。

暧昧的光下,陆东楼仰起头,面无表情,此刻温和的语调已经压不住骨子里的威势。

“这些年,凡清江、卫河等总漕船,每只费百金之资,每造供十年之用。”

“而私船一直修补使用直至四五十年。商人造一舟,爱护潭洗,足支数十年,未有如官船之速朽。”

他叹了一口气,目光淡淡扫过众人。

“本官记得,永乐之初,凡工匠轮班,三岁一役,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如今,倒是愈发懈怠了。”

话音一落,众人噤声。

说话的人只微微一笑,看向两边的船工首。

陆东楼少年得志,一路从香河知县走到今天,把持漕运部院也有四年之久,官威深重。

他通身的威势沉沉逼近,叫人不敢言语。

众船工早都猜到今日会有一番敲打,只是那刀子落下来的时候,仍旧不由地心神一凛。

黄葭低着头,沉默不语。

在众船工看来,她已是陆东楼带进部院的“嫡系”,如今陆东楼要扶她这个初来乍到的人上来,自然就有资历深的船工要退下来。

而她,挤进一个全然陌生的人群里,无疑会激起众人的不满。

四面风声呼啸,雨声淅淅沥沥。

不知沉寂了多久。

刘贤文仍旧是第一个打破这片平静湖面的人。

“漕台的意思,我等已清楚了。”

他笑了笑,“只是,老朽看黄姑娘从前造的那几艘秦州船,多用铁力木、柚木,这些都是海船用料,福建不产,当年都是两广、云南运过来的。”

“现如今,这样的料可不多见了,咱们库里现有的,恐怕还不足以用作船板。”

黄葭微微一愣,心里有了底。

这一屋子的船工首已经对她的籍贯、家世、过往种种以及造船履历了如指掌。

只听刘贤文的语气,似乎还有后话。

她静静地坐着,只等他说完。

刘贤文顿了顿,慢条斯理道:“况且,时移世易,这七年,龙骨和内龙骨、肋骨及隔舱板的种种接连,也与往日有了变化。”

他的声音柔和慈祥,众人却也听出了他并不慈祥的言外之意。

——黄葭这个七年前朝廷远洋舰的钦定督工,到如今,未必还当得起这个位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