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的ACS和IAP看了么?”
阮佳略润了润唇,继续道:
“ACS是指腹腔高压综合征,也叫腹腔间隔综合征,它是一种腹腔压力升高导致腹腔内外器官血流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此刻,阮佳刚刚看的指南内容,如泉水一般倾泻而出,而她的解释,又令这些概念比指南更加清晰易懂。
“不错。”周青道。
不是因为她说的多好,而是因为她用心了。
一旁的简晓芳瞠目结舌。
她看看手表,从她将文件发给阮佳,到阮佳汇报,满打满算不过十几分钟,她真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吗?
阮佳的心思却不在这上头,她皱了眉毛,继续问道:
“但他现在出血才刚止住,D-二聚体又有一万多,这是因为什么?”
D-二聚体是一项凝血指标,数值越高,代表病人越有可能长血栓。
血栓这东西不好说,在身体里属于地雷式的存在。
长在哪儿全看命。
如果命不好,长在大血管里,就极有可能随着血液流动掉进心脏、肺脏,或者干脆脑袋里。
那就是心梗、脑梗、肺栓塞。
不过一般来说,出血的风险大的人,是不会长血栓的。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是确实比较少见。
周青眼里终于带上了赞许。
缓缓道:“很好。”
阮佳拿出纸笔。
她知道,自己问对了。
当医生除了解决已知问题,还要注意到潜在风险。
这也是区分一个医生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医生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注意到背后的原因和潜在风险,那只配当个赤脚医生。
周青微微侧了侧身子,接下来的话,她不止是对阮佳说,还是在对所有人说。
“就像你说的,我们除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注意到潜在的风险。”
“这个病人D-二聚体高,我们考虑什么?”
“比如肠道出血,是否出现了纤溶亢进的情况?他之前有没有用过肝素?会不会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肿瘤标志物查过没有?会不会是肿瘤?”
周青分了几种情况讨论,分项讲解,面面俱到。
所有人齐刷刷的埋头做笔记。
这就是进修和实习的意义啊。
这些情况不一定是这个病人身上发生的,但不是没可能不在下一个病人身上发生。
如果吃一堑才能长一智,那成长的速度就太慢了。
聪明人是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周青有意让大家记笔记,特意放慢了讲话的速度。
将疾病的可能性讲解完,她才道:“那么对于这个病人来说,最大的可能性是哪一种?”
数十双眼睛巴望着她。
周青开始排除诊断,这也是诊断学中的重要临床思维。
诊断思维分三种,第一是直接诊断,病情简单直观,根据病史和体征即可判断,比如荨麻疹;第二种是排除诊断,这种情况下临床的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需要深入审查排除分析。
跟考试时候用排除法做题差不多。
区别在于,选项要你自己出。
周青一一排除完后,才给出解决方案:“那对这个病人来说,首先把血管超声预约一个,看看有没有血栓,第二,继续监测凝血项和肿瘤标志物。”
阮佳点头,逐一记下后,将本子放进荷包。
这次的本子,是她自己的了。
查完这个病人,后头的病人就和阮佳关系不大了。
她从前排退下来,又恢复成了那副松松散散的模样。
简晓芳碰碰她的胳膊,给她比了个拇指:“牛逼啊。”
这次顺利过关,还得亏简晓芳,阮佳真心实意地道:“谢了,等会请你喝奶茶。”
简晓芳:“没事,你真早上才读的我给你的指南?”
“是啊,”阮佳小声道:“我跳着读的。用昨天读心内指南的思路读的这份,我想重点部分应该都大差不差。”
简晓芳心情有点复杂。
阮佳的思路不是不对,而是太对了。
毕竟疾病重点,也就在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上。
以这个病人目前的阶段出发去思考问题,的确周青只会问这几个关键的要点。
所以阮佳不是把文献读完了,她是押对了题。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速度的。
简晓芳第一次认识到,自己这位新同事的恐怖之处。
她将早上这番状况说给周青听。
“你知道吗?她在我给她这份指南之前,都还以为ACS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这才多大会儿工夫?”
“新人都是怪物吧?!”
周青安静的听着。
她向来不对同事随意发表评价。
但这么说来,阮佳是有点子聪明或者小聪明在身上的。
这种聪明,也可以称之为天赋。
周青有点惋惜。
她不属于天赋型选手,她向来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爬到最后的那个,因此她下了评语:“缺点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