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吴小勇咬着牙抿着嘴,目光像刀子一样闪着寒气,配上那张黝黑瘦削的脸,想必给了对手一定的心理震慑,那坏小子脸上竟然全是被她连扇带挠出来的血道子,可见有多拼。
吴小勇被挠没挠看不出来,因为脸黑......最后还是吴小勇体力稍强,占了上风,把那满脸血道子的坏小子压在身下动弹不得。
这时一个老老师正好经过,看见状况跑过来,费劲地弯着腰把吴小勇拉开,一边拉一边冲两人喊:“都给我松手,再打我叫你们老师去!”
两人这才住了手,坏小子龇牙咧嘴地爬了起来,吴小勇竟然面无表情,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目光炯炯地走开了。
老老师看着吴小勇嘀咕道:“哎,这个小勇,就跟个男孩子似的......”
路开晨当时看着吴小勇走远的背影,心说:哪里是像,简直就是呀!
曾经的假小子吴小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那么邋遢了,知道打理个简单的发型,脚上也穿上了袜子,衣服保持整洁,和小学时的形象对比,倒是有了几分女生模样,但对于第一次见到她的人,还是会认为她是个男生。
路开晨也没想到,初中后和当年的年级名人成了同桌。当第一次班会李老师安排座位,让吴小勇坐在他旁边时,他看着走过来的吴小勇,心里暗叹:我哈!这狠人竟然比我还帅!
说她帅其实不准确,如果用多年后出现的词汇,应该是“酷”,或是更多年后才流行起来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飒”!但那时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词儿,帅已经是当时年轻人们的视觉顶流了,所以路浩晨才这么感叹。
尤其是吴小勇那独特的黑中透紫的肤色,配上一双剑眉和犀利的眼神,这让不善言语的她自带一种静中寓动的气场,于是路开晨给她取了一个毫不违和的外号——吴Sir!
这个称号是路开晨根据她后天的性格和气质量身定制的,那她本名怎么非得取一个男生名字,而不是七十年代末那种常见的女生名字,比如吴丽、吴英、吴娟这样的?
这还得从时代和家庭的双重背景说起。根据入学年份就能知道,这个年级的学生正赶上计划生育第一批,是一孩儿化政策的开端一代。像降班生侯大勇年龄大他们一年,将将没赶上,因此他上面有个哥(见第三章爬房顶一段对话),基本上侯大勇的同龄人,家里都有哥有姐,而路开晨、白晓堃这一班子人,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成了计划生育政策前后的分水岭。
说到这儿还得插句话说下候大勇,他既然有哥,应该他哥叫大勇,他最多也就叫个二勇或双勇才对。这就得佩服他们父母起名的前见之明了——大勇他哥叫候超勇,人家提前把“大”字给腾出来了。
虽然那年计划生育还没正式在全国颁布,但沿海地区却已先行实施。一家一个孩子,生男生女全看运气了。吴小勇的父母虽然非常期盼能生个男孩,可天不遂人愿......
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哪怕你传统思想再浓重,也要遵守法制,服从政策。
就这样,她的父母将生男孩儿的愿景全寄托在这个女娃身上,因而给她取名小勇,从小就把她当成男孩儿来养,穿衣打扮都是男孩儿,连玩的玩具也都是刀枪之类,也没有受到过太多教育管束。
这样的开放型成长环境,渐渐造就了她刚烈的性格,甚至比一些男生有过之而不不及。
要怪就怪老天分配不公,侯大勇家俩大小子吃饭穿衣,搞得家庭经济时常窘迫拮据,这边小勇的父母想要儿子却不如愿。
这要是老天当初给换换多好,小勇如果从小有个大哥罩着,也不会被坏小子欺负了还得亲自去教训。
然而,吴小勇毕竟还是个女孩子。
当懂事之后,这种性别的偏差感和同龄人对她的排斥,使她变得孤僻难处,对事对人从不流露主观情绪,再高兴或再不快的事,脸上也总是一种毫无表情的冷漠。
谁敢在她面前用性别来取笑她,她就会当即出手教育对方,就连跟人打架时也会保持这副招牌式的表情,唯一与平时不同的是牙咬得更紧些罢了——这可是路开晨三年级时就在某次课间操后见识到了,他也因此觉得像吴小勇这样的女汉子,内心一定也和她的石头表情一样坚硬。
可是,谁知道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呢?或许她和白晓堃一样,心里盛着一个喜欢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心理的矛盾体,她把自己视作男生,也因此特别受用路开晨送她的那个称呼,比以前总是被人“小勇小勇”地叫着个性多了,若再比起以前被那些坏小子叫成二椅子或吴公,就更能感到一种亲切的尊重。
“吴SIR”这个称呼,再后来就逐渐传开了,她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孤僻,开始融入周边这些同学之中。
路开晨一众,自然也就成为了她的哥们儿们,而且自初中到了一个班,连以前不熟的候大勇都挺拿她当兄弟,两人竟成了班里名副其实的“二班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