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天若有情 > 第88章 多少长安名利客

第88章 多少长安名利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京城到杭州,原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坐马车走官道;二是东行后坐船走海路;三是从通州入京杭运河,坐船南下直达杭州,这也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一种。但皇帝担心他仓促继位,四方未定,走水路恐遭遇不测,便宁肯大军相护,坐马车一路颠簸,也不愿意坐船赶路。但路途遥远,方才坐了一天一夜的车,皇帝的御臀就快要颠烂了,最后又匆匆改了计划,从天津的渡口坐船南下,一路大船开道,军舰相护,顺水行舟,竟十余日便到了扬州渡口。

皇帝的担忧倒着实不是杞人忧天,一路遇上的刺客不计其数,大多是江湖野路,打着“清扫国贼,护佑京城”旗号,堂而皇之的跳入船中刺杀新帝,只可惜御驾防守严密,新帝本人也武功高强,故而天下各路英雄豪杰都没能的手。胆战心惊的过了淮河,好歹能松口气,因为江浙统领胡志全早已带着数万亲兵在淮安渡口迎接御驾。

胡统领年轻时曾参与平定西平王叛乱有功,后来被调去防守淮河沿线,此后便在繁华富贵的扬州安了家,一晃二十余年,肚子越吃越大,拉出去一看,混像个肥得流油的大地主,毫无半点统军将领的风采。只是有失必有得,他在扬州这多年,胳膊腿儿逐渐退化,嘴巴却练得越来越滑溜,甚么人情世故、巴结奉承、识人之术,早已修练得炉火纯青。

如今新帝仓促继位,力排众议执意迁都,只派了一万余人守卫京城,如此做派实在令人费解,朝廷上下早已吵成了一片,民间也免不了有流言蜚语,说这新帝是个缩头王八,胆小无能,任由京城白白丢掉,只怕皇位做不稳当。但胡志全却识得这索家的大儿子不一般,就当是押宝下注似的,大张旗鼓地带了亲兵迎接护驾,摆明了自己唯新帝马首是瞻的态度。又见皇帝一路车马劳顿,便主动提议把自己在扬州城内的温泉别院让出来,给皇帝歇息几日,再徐徐南下。

于是便在扬州下了船,见此处依山傍水,屋舍如棋零星散布于山水之间,一派风花雪月、繁华享乐之景,水榭雕栏,灯火阑珊,温泉热气氤氲之中,隐约可闻水声潺潺,沁鼻花香。比之于京城,竟也毫不逊色。夜里,皇帝泡了温泉,此刻正在暖阁内宽衣而卧,任由两个婢子按肩揉腿。他做大皇子以来,为了讨父皇喜爱,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已经不知多少年没尽情玩乐消遣过,如今黄袍加身,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子,终于可以卸下伪装,畅意享受一番。短短十数日,他竟是神色也变了七八分,全然没了做皇子时的谨慎儒雅,一举一动都带着股睥睨众生的傲气,看人也是眼睛一斜,施舍去三分目光。他随意捻了颗荔枝,调侃道:“爱卿真是深藏不露,这一番人间仙境,叫朕好生羡慕。”

胡志全忙半跪道:“这别院曾蒙先帝南巡时题字,如此说来,便也是皇家行宫,卑职只是奉命把守,绝不叫其被外人侵占了去。”又看皇帝双目微阖,一脸享受,便道:“陛下若是喜欢,尽可当这行宫为皇家的后花园,左不过杭州到此地也就一日路程,陛下日后迁了都,在京城修了新皇宫,大可时常来此舒坦舒坦。”

皇帝看他一眼,悠悠道:“满朝文武都在劝朕不要迁都,胡卿倒是有意思,直接就把杭州改称京城了。”

“陛下一言九鼎,说是迁都,自然要改称呼了。”

“呵,一言九鼎……说得好!朕一言九鼎,岂是那些闲言碎语可以左右的。”皇帝摆手示意婢女们退下,微微坐直身子,“胡统领年轻时征战北方,近年来又驻守淮河,见多识广,可否与朕说道说道,这南下迁都的优劣?”

“卑职一届武夫,实在……实在不知这其中门道。陛下睿智远智,自有考量,卑职一切听凭陛下决断。”

见他扮猪吃虎,皇帝嗤笑一声,却不以为意,“朝中若有一半的大臣,有胡爱卿这般的见识与气度,朕不知道要轻松多少倍!朕便告诉你,南迁之事朕早已思虑多年。其一,江南丝绸、瓷器、茶料越发繁盛,南洋以外各邻国、西域诸国采购日益兴旺,经济重心早晚要移到南边,都城乃国家枢纽,自然要占尽天时地利。近些年来,南部官员腐败日益严重,还不是因为皇帝远在北方,只能派些钦差大臣下江南管着那些贪官,又有个屁用,朕如今接手了这烂摊子,自然要费心筹划,充盈国库,把都城迁到南方来,到底省事得多。”

“陛下圣明。”

“其二,如今西戎屡犯北境,就算这次宋将军带人守住了,可下回呢?总被狼眼睛盯着老窝,总归不好受,朕就算做长远打算,也不能把脑袋总翘在狼嘴边上不是?”

“陛下所言极是。”

皇帝顿了顿,才缓缓道:“朕听闻,胡统领的小儿子善于经商,在扬州城里开了十多家酒楼。酒楼向来是百姓吃酒闲谈之地,想必有什么言论消息,都能传的很快吧?”

这话说得隐晦,胡志全却当即明白了,立刻道:“卑职明日就吩咐下去,不出三日,陛下这番圣人之言,定能传遍扬州城。”

“麻烦胡统领了。”皇帝满意地看着他。

“天下人对陛下误解颇深,能为陛下正名一二,是臣下的荣幸。”胡志全道,“只是,迁都之事虽有了解释,可更多的非议,却是在于陛下只派一万残兵守京城之事。微臣愚钝,不知陛下此举是何意图?”

“怎么就是一万残军了?沈将军不是公然抗旨不遵,带着亲兵前去支援了么?沈将军战无不胜,有他在,京城定能保住。”

胡志全察言观色,看皇帝面色嘲讽中夹杂着不满,转念一想,便也明了了七七八八——听闻当时皇帝下旨,让沈穆一路带兵护驾南下,退守淮河,怎知沈穆当场撕了那诏书,抗旨不遵。如今看来,皇帝早知道他会留下来支援宋琛,故意下一道南撤的旨意,让他担上个抗旨不遵的罪名。日后沈穆若能守住京城,这罪名便能抵消他的功劳,省得又要给他加官晋爵;若守不住,将他耗死在前线,任凭他和耶律宏打得两败俱伤,皇帝再派大军去支援,胜算便大得多。届时再追封他成个甚么死去的忠烈侯,却是为皇帝自己涨民心。

“可毕竟敌众我寡,以万人抵挡敌方近十万人,总归胜算不大,就算能多撑些时日,若久无援军,也免不了要全军覆没的。”

“嗯,那也是不可避免的。宋将军毕竟老了,他的位置也早晚该让出来,给新人一些机会了。”

他轻飘飘的说着,仿佛那万余守军,本也是理所应当要死的。

“朕早晚会带人北上支援,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爱卿可有建议?”

“臣久不在朝廷,不太清楚百官的情况,不管此人是何身份,也不管带兵打仗如何,陛下登基不久,万事须得求稳,领兵北上之人需得听话,胆小,绝对忠于陛下,窝囊蠢笨些都不要紧,大不了陛下在杭州远纵战局,让那人做个露脸的傀儡罢了。”

皇帝点点头。静默思索片刻,终于冒出一个合适的人选:“传旨,封三弟赵襄为齐王,领七万淮军北上支援宋将军,务必要保住旧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