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看榜的小厮们大呼小叫跑回家,嘴里高喊着少爷又是头名,安嘉乐深吸一口气,心终于定了下来。
“老天爷!我儿真是厉害!”安永兴这回没有激动得掀翻茶盏,打湿袍子,但也高兴得眉开眼笑。
“我原本想着,你已经是举人了,走到哪里都不会吃亏。若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直接去做官。万万没想到,你竟然考了会元!哈哈哈!”
说完,安永兴一阵狂笑,笑声差点掀翻屋顶。
安嘉乐自己也很开心,但一直防备着他爹,就怕他高兴得过了头,又要把自己抱起来。
还好这次安永兴保持了一定的理智,只是用力拍打着安嘉乐的肩膀,嘴里不断地说着真好啊,真好啊。
安永兴在高兴之余,又赏了所有下人一年的月钱。
安嘉乐写了一封信,给杜秋容报喜,接着便用心准备起了殿试。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只考一道策论,都是跟时事政务相关的,比如吏治、财政、边防、河工等等。
在参加殿试之前,新出炉的贡士们接受了礼仪方面的培训,以免御前失仪。
殿试在光华殿举行,到了殿试这一天,贡士们按照排名依次进场。安嘉乐虽然年轻,却是排在头一个的。进入光华殿后不久,梁文帝来了,坐在最上方的御座之上。
贡士们按照培训的内容,齐齐起身向皇帝行礼。
“免礼。”
贡士们谢恩坐下。
接下来就有太监读题,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地将题目读了三遍。
这竟然是一道跟刑法相关的题。
策论在之前的考试中多次考过,涉及方面非常广,礼、刑、农、工都有。但根据系统小六提供给他的资料来看,本朝已经有好几十年没有在殿试时考和刑相关的了。
还好之前因为表哥杜聪健含冤入狱的事,让安嘉乐狠狠恶补了一番刑法,又从小六那里买来许多书籍钻研过,不论是理论的还是实用的。现在听了题目,一点也不慌,先在心里打好腹稿,然后再写到答卷上。
有人胸有成竹,也有人不知所措,心中无策。梁文帝高坐在上方,沉静地注视着下面这些天子门生。
今科一共录取了一百八十名贡士,年龄最大的已经六十岁了,年龄最小的就是坐在最前面的安嘉乐。
梁文帝重视科举,早就提前了解过名列前茅的几位考生。他在上面坐了一会儿,起身下来巡场。走走停停,走得累了继续回去坐着。
安嘉乐目不斜视,一心专注答卷。
因为梁文帝亲自监考,这次殿试没有任何人提前交卷,直到日落前,有太监高声提醒交卷时辰已到,众考生这才有序上前交卷,然后鱼贯退出光华殿。
安嘉乐出了宫门,就看到安永兴正带着小厮等在路边。
安嘉乐赶紧走过去,父子俩上了马车,安永兴这才兴奋的小声问道:“乐哥儿,你见到皇上没?他长什么模样?”
安嘉乐摇摇头:“不可直视圣颜。”
他只听见皇帝说了“免礼”两个字,压根不知道对方长得是圆是扁,不过声音听起来倒是中气十足,显然健康状态良好。
殿试阅卷官共有八人,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和各部大臣组成。阅卷官选出最好的前十名,呈送皇帝做最后的排名。
梁文帝看着大学士递来的的卷子,其中有两份最精彩,一份出自安嘉乐,一份出自陶温茂。
凭心而论,这两篇文章的精彩程度不相上下,让人很难取舍。
“朕记得陶温茂是会试的亚元?”梁文帝问道。
“是。”一旁的大学士恭敬回道。
梁文帝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因为陶温茂的字更胜一筹,点了他做状元。
“至于安嘉乐,虽然年龄最小,却是这一批殿试中长相最俊俏的,就叫他做朕的探花郎罢!”
等到了金殿小传胪,安嘉乐听见自己是探花,一点也不意外。
他今年才十八岁,非常年轻。往好了说,年轻人的优点是有激情和思维活跃;往坏了说,年轻也代表着容易冲动,阅历不足,处事经验不够丰富。
安嘉乐知道陶温茂这人,今年三十六岁,足足比自己大了一轮。陶温茂性格沉稳,学问才华样样顶尖,尤其是那一笔字写得非常好,听说人家从三岁起就开始读书练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