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儿免礼,赐座。”皇后笑着启唇,她坐在矮榻之上仪态端庄,唇角微微勾着,带着些和蔼慈祥的笑。
姬窈闻言谢过方才起身落座。“儿臣前两日在书上瞧见了做如意糕的方子,今日让清音做了些,母后可要试试?”
“弗儿又研究了什么糕点?母后定是要吃吃的。”皇后笑说,她顿了顿唤了身边的李嬷嬷。
李嬷嬷走近,清音将碟子递给她,嬷嬷上了台阶走到皇后跟前,弯腰将手中的碟子递了过去。
皇后拾起一块如意糕,她轻咬一口,又接过了李嬷嬷递过来的茶,她呷了一口轻声道:“不错,弗儿用心了。”
闻言,姬窈脸颊洋溢了一抹笑,“母后心喜便好。”
——
太极殿
天子尚在早朝,群臣列于大殿之上。
“臣兵部尚书韩谌启奏。”
皇帝姬渊身着五爪黑金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他威严开口,声音洪武有力:“爱卿准奏!”
“近日定北侯书信一封,南隅已退,不日班师。”
定北侯宋冀平叛平乱无数,军功卓越实乃大虞功臣。
“好!好!好!不日,朕定当好生嘉奖定北侯。”
姬渊一连说了三个好,他喜笑颜开,语气里带着豪迈的笑意。
大臣们齐声应和皇帝:“陛下英明。”
“陛下对有功之臣从不吝啬褒奖,有此君主可谓是臣等之幸、百姓之幸、大虞之幸啊!”右相缓缓出声,语气里尽是对皇帝的尊崇和敬意。
“咱们大虞有陛下这样的明君,必定千秋万代啊。”
右相话落,大臣们也都纷纷议论起来。随后,他们又齐声开口:“陛下圣明!”
“陛下,还有一事。”
此时开口的是大将军邓齐。他也是常年在外征战,今年才回京驻守。
这样的人最是明白朝外局势。
众人都清楚,这大将军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如今开口,恐怕不是什么小事情。
意识到这个问题,先前一派轻松的朝堂氛围消失殆尽,气氛开始紧张了起来,他们都等着邓齐的后话。
“大将军请讲。”
“是。”
闻言,邓齐回答:“近些年我国大军凶猛,屡战屡胜。只是接连多年的战争,如今虽是赢了,可若再开战……”
他继续道:“眼下大虞最需要的便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是大虞虽无作战之心,却也无法阻止他人进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叹息一片。众人皆知大虞连战几年,边关一直有邻国骑兵挑衅。
不是大虞好战,而是不得不战。
“大将军此言有理,不知众爱卿有何对策?”
就在众人陷入苦想时,一名身穿盔甲的侍卫小跑进殿。只见那人半跪俯身大声喊道:“报!启国皇帝急件。”
“启国?启国为何突然来信?”
“启国如今势头强盛,实力不容小觑啊。”
“启国做事一向让人琢磨不透,且待陛下看过再言。”
两国相交,信件可直接呈于朝堂。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哗然,皆议论猜测这启国皇帝突然来信所为何事。见堂上一片吵闹,姬渊皱了皱眉,他示意身边的太监。
“肃静!”
元公公心领神会,一声压住了热浪。
见大殿回复了安静,姬渊才徐徐看向那身披盔甲的信使,他缓慢沉重的启唇。
“将信呈上来。”
元公公接过信,仔细查验了一番,确认无异后将信呈递给了姬渊。
一众大臣皆屏息凝神,将精力都放在了宝座之上。姬渊拆开信纸,迅速过了一遍,随即像是想确认什么似的,又细细的看了一遍。
随即他面色沉重如墨,眉头紧紧拧在一起。见此情形,满朝文武竟无人敢言。
有人猜测,莫不是两国要开战了?
大殿气氛焦灼,太子不卑不亢的声音响起,“父皇,可是出了什么事?”
太子姬棠熠,风姿卓越,年少有为,及冠之年便治好了困扰澧县已久的水患,推出惠民利民政策,深受百姓爱戴。
有了他打头阵,大殿内的氛围轻松了不少,总算能让人喘口气儿。
姬渊眉头紧锁、面色冷峻,一道复杂的目光投在太子身上,他几次启唇却未言语,像是遇到了难以决断的事。
大抵想到什么,姬渊冷声开口:“启国皇帝,在信中提及和亲一事。”
众人心中疑惑颇多。
“和亲?”
“启国实力强劲,为何主动提起和亲?”
太子闻言感到不解:“和亲乃是好事,且助我大虞休养生息。父皇为何面生忧色?”
太子所言非虚,不管目的如何,如今与启国和亲确实有利于大虞。
虽说大虞皇嗣不多,倘若真要和亲也找的出人。父皇又为何忧心忡忡、满腹愁容?
太子不解,百官同样不解,故而众人纷纷看向皇帝,盼着他解惑。面对众人的疑虑,姬渊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随后他将信纸递给元公公。“元靳,你且将信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念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