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争论着,忽听霍颉又道:“陛下,年初祁州有匪做乱,陛下特地派遣裴将军去了平叛,臣听闻裴将军并未将所有匪徒悉数交予当地官府。”
话落,又激起一阵喧哗。
“此事与将军有何干系,霍大人一直待在京城,难不成还比我们这一同随将军去的人更清楚吗?”
“陛下明鉴,此事乃孟序秋之疏忽,与裴将军无关。”
霍颉看着那几个七嘴八舌的替裴清川说话的武官,道:“当年裴将军的兄长便是不听劝阻,最终致使多少忠骨埋在旬途关。而今,诸位大人又是如此唯裴将军马首是瞻,难不成在诸位眼中,裴将军便是圣人,不会出一点错吗?
为官者,为国为民。如今有了冤情,诸位不听苦主陈情,反倒处处替裴将军说话,到底是存了什么心思。
下官知道裴将军素来心有成算,可那祁州离皇城远,若是裴将军真想做些什么,谁又能说的准。”
他声量高,说话间言语激动,唇下胡子都一抖一抖的。
殿内静了片刻,这时袁二爷站出来,手执笏板,严肃道:“霍大人慎言,长宁候府几代人埋在边关,其心天地日月可鉴。祁州匪徒为非作歹,烧杀掳掠,大人何至于将盆脏水往忠臣身上泼。”
“正是,先明威将军裴清衡收复璃邗湾一带,是我朝人尽皆知的大功臣,霍大人不能因他之过而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岂不是让天下将士寒心。”
有几人站出来说话,提及裴家众人功绩,又有人抓着旬途关一事做文章。
皇帝坐在龙椅上沉着脸看着殿中人唱戏,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与裴清衡相识十余载,他最了解他的为人。就连如今他这皇位,当年要不是裴家父子一早站他这队,从头到尾坚定的支持,哪来今日的他,又何谈他胸中的万千抱负。
他幼时常去侯府,裴清川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长大的,他敬佩裴家人的风骨,更感恩于他们为国捐躯。
手骨逐渐攥紧,他听着殿中嗡嗡作响的争论声,猛地拍了下扶手,道:“住口。”
殿中众人纷纷噤言,跪了一地。
他闭眼平复几息,道:“此事,朕自会查的清清楚楚,退朝。”
……
深夜,长长的宫道上只亮着一隅,内侍提着灯在前引路,裴清川行在他身后,一步步的向宫外而去。
夜风渐紧,宽大的官服贴在青年身上,勾勒出他微有些清瘦的身躯。
敛眉看着脚下一片明亮的路,脑海里又浮现出方才在御书房里的谈话,裴清川眉心微蹙,神色也愈加的冷。
镇国公借口说病着仍未上朝,近来官家大刀阔斧的借着祁州一事,将一些受荫封却无才干的官员,或贬或废,朝野动荡。
官家居高位,若要阻他大业。
能动的,且最重要、对陛下影响最大的人,只有自己。
“或许能借机找出当年你兄长之死的真正缘由。”年轻的皇帝拍着裴清川的肩,一脸凛重,“清川,或许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
裴清川抬眸,看着朱红的宫墙和透过层云落在树梢的月亮,轻轻摩挲着腰间通体玉白的玉佩。
*
这夜,闻昭等了很久才等来给他送果子的人,却不是裴清川,只是一个有些印象的袁家的小厮。
她问是何人送来的,那人思索片刻,才道:“郎君姓宋。”
闻昭怔愣一瞬,谢过人便回了屋。
接连在袁家待了几日,若说不想见裴清川,都是虚的。
她坐在绣凳上,支着腮看着窗边花影,轻叹气,她当真是与他待的太久了,才会如此的患得患失。
不过才一回没见,她就如此,真真是陷进去了。
第二日,郎中看过袁令仪的腿后,又替她调整了药方,说是再将养半月余,便可下地走了。
女使将敷的祛疤的药膏拿过来,闻昭便坐在榻边小杌上,将晶容膏过来,在掌心搓了搓才小心的往她的腿上抹。
袁令仪一本正经的道:“今日涂药之恩,没齿难忘,改日姐姐有事求我,我定然鼎力相助!”
闻昭抬眸看着她的笑靥,挑挑眉,也道:“我记下了,届时四娘可莫嫌我的事麻烦。”
“麻烦事也帮。”
闻昭揉开她腿上的膏药,打趣了她几句,两人正说闹着,忽然有人敲门。
不多时,梅香打帘进来,身后跟着乔氏身边的一等女使伏月。
伏月手里捧着两张帖子,见过礼后,道:“闻姑娘,四姑娘,这是方才二大娘子送过来的帖子,说是冯大娘子办了消暑宴,特地送过来给二位姑娘。”
袁令仪接了过来,拆开匆匆看了一遍。
伏月低眉继续道:“冯大娘子特地遣了女使来,说是这次宴请的皆是她此前交好的闺中密友,人不多,都是好相与的,一定要大娘子和四姑娘带着闻姑娘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