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守仁有一点点小失落,但很快就振作起来,王文成又不是他,他一定能比王文成做得更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守仁无悲无喜,他对朝廷失望了太多次,文成已经比他想象得好多了。
弟子们想要说些什么,却终究没有开口,他们还一直跟在老师身旁,怎么会不知道朝廷的态度?
【王守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他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妥妥的斜杠少年、业界大拿。可惜的是他的学说不被国内主流认可几经打压,在明朝后期才广为流行,有了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然而又被清朝禁止,在清末有很多文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隔壁樱花国非常推崇王阳明的思想,王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樱花国的发展[3]。】
[清朝垃圾玩意儿]
[好东西都让别人学走了]
[樱花国真是吃饱了骂娘,学了我们的东西还来打我们]
[想到那些被残忍伤害的无辜百姓和牺牲的战士,我就想破口大骂!]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气得摔了桌上的茶盏,他能不知道王阳明的学说好吗?天幕说也不说完整,讲一些不重要的不知所谓的东西,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帝制,怎么不说王阳明有“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的观点呢?连孔子都不承认了,对大清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说太过先进,只要稍加压制就不会产生扩大影响,但王阳明的学说才是钝刀子磨肉,可怕至极,潜移默化让愚民对皇朝统治产生质疑。那屡拒朝廷对“博学鸿儒”的诏征、宁死不仕的孙奇逢、李颙、黄宗羲等老不死不都是阳明心学的支持者和传人吗?[4]
可如今已经由不得他了,据传来的消息,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王阳明真真变成了天下闻名。既然以后没有皇帝,那便随他去吧,不过还是要加以限制,他总不能当大清的亡国之君,大清能绵延万万年就更好了。
其他朝代的武德充沛的皇帝们如嬴政、刘彻、李世民,看着刚刚绘制出来的比较粗糙的未来的大公鸡地图,找到了樱花国的位置,然后各自不同程度的生气,小小倭国得志便猖狂!总得腾出手来收拾一番。
东方辰犹豫了一下,【说完王守仁,咱们先不看C选项,顺道把和他关系非常紧密的另一位思想家也给说了吧,这位思想家就是王守仁的徒弟王艮。】
[gen?哪个gen?]
[我知道,我知道,是良没有点的这个艮]
[王守仁居然还有徒弟!大为震惊!]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刚刚改名为王艮的王银有一点点惊讶,他居然在史书上也留下了名字!
王阳明却面无异色,他刚收的这个弟子个性高傲、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常令他不满,但换一种角度,也许只有这种个性的人才能够
【很多人都没听过王艮这个名字啊,这很正常,文艺点就是“萤火岂敢与皓月争辉”,王阳明的光芒太闪耀,导致我们都听不到王艮的名声。其实王艮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明清这一段的地位挺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目前还是个门外汉,也不好评价,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虽然他没有上高中教材,但他在考研教材里有一整段话呢!就算不能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次重要的。】
[hhhh看一个人物重要不重要就看他上没上教科书]
[重要的东西教科书怎么都绕不过]
【我们不用记王艮的字号,他这个人非常有趣,我当时怀疑王艮怎么没有字号,还纳闷作为他的老师,王阳明也不给他取一个字,然后就去搜了一下,发现他字汝止号心斋,只不过我们不用记而已。我觉得“汝止”这个字很可能就是王阳明给他起的,因为王艮原名王银,王阳明觉得他个性高傲,才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
[艮和止,意思相近,符合取字规则]
[原来的名字还挺富贵,是不是有个哥哥叫王金]
【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美好的祝愿吧,但祝愿也只是祝愿,我想没有几个老师想遇到王艮这样的学生,王艮他有亿点点刺头。具体怎么刺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我只简单讲一讲我们考研要知道的东西。】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王阳明无声叹气,这样的弟子着实让人气恼,但又忍不住让人怜爱。
王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只是将和老师的不同意见提了出来而已。
【王艮是泰州人,从王阳明那里学成归来后,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创立了一个学派,叫泰州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从王阳明心学中来,却有区别于心学,打个可能有点不恰当的比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样吗?相似但又不同。泰州学派可以说是下沉的王阳明心学,因为它面向的是下层百姓。】
【老百姓们关心什么?自然是衣食住行。于是泰州学派反对理学对人性的束缚,认为人欲就是天理,圣人之道即百姓日用,提倡做学问要解决人民生计问题。因为面对的是下层百姓,政治上的观点非常的简单明了,就是仁政;经济上也讲究的是“务本而节用”,也就是说又省钱又好用。】
[这个学派好啊,贫穷的眼泪流下来]
[我也想务本节用]
【我也觉得泰州学派的学说好适合我这种贫穷大学生,当时的老百姓们也这样想,自然而然地泰州学派信徒众多,是明朝晚期的显学,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何心隐和李贽,李贽就是高中历史课本上那个特别叛逆的儒学弟子。】
[李贽啊!我最喜欢的思想家是他!男女平等yyds]
[好眼熟的名字]
[何心隐这个名字好有大师范儿,可惜没有存在感]
【从泰州学派出了李贽这么叛逆的一个人,我们可以感觉到泰州学派本身也不是腐朽的学派,它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性和平民精神,多次遭到统治者的打压,但它对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近代改良思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强忍着压下心口的怒气,怀疑天幕中名叫东方辰的女子专门和他对着干。泰州学派的思想再好对他也没有多大用处,大清入关尚不满五十年,反清复明活动层出不穷,天幕所讲的东西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作为一个皇帝,玄烨要在保证坐稳皇位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推动变革。
东方辰感受不到玄烨的怒火,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聊这位大名鼎鼎的儒学叛逆者,【李贽,字弘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是福建泉州人。他是一个奇葩人物,这里的“奇葩”是褒义,大家不要误会。】
历朝历代,尤其文人圈。
“奇葩不就是褒义吗?”
“对呀,夸某人个性鲜明、不落俗套用这个词刚刚好。”
“东方小娘子既然强调褒义,那么用的更多的肯定是贬义,以后还是不要随意用这个词了。”
【李贽的思想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他虽然是儒家学者,但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真理的标准,非常激烈地批判理学。他的思想在当时不是主流,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思想可能稍微有那么亿点点激进,写的书的名字分别叫《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意思就是要烧的书和要藏起来的书,一股子禁书味儿。不过后来他还是被污入狱,自刎于狱中。】
[太可惜了!]
[唉,超越时代百年是疯子,李贽生错了时代]
[还挺喜欢他的,真遗憾。]
明,1602年(万历三十年)。
李贽听着狱卒的恭维,嘴角含笑,他本就无所牵挂,如今得知学问传承未断,更了无牵挂,只是不知人死后要去往何处,能否去后世看一看。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也一位先驱者,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追求男女平等,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革故鼎新”这个词有没有感觉很适合各种改革?是的,李贽的思想对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太牛掰了!]
[李贽很宝藏啊!]
[我去,李贽在“打倒孔家店”中被划到法家去了!]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心学中的□□,左上加左,确实很有法家那味儿了。但是他的确还是属于儒学,就像教出两个法家代表人物的荀子依旧是儒家先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