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5章 第 5 章[修]

第5章 第 5 章[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斯在竹简上写下“察举制”和“科举制”,他敏锐的感觉到这两种制度比军功爵制更适合灭六国后的大秦。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捏着下巴:“去把东方朔叫来,问问他‘科举制’何解。”

魏,220年(黄初元年)。

天幕到来时,曹丕正和陈群商议九品中正制的落实工作,二人听到“科举制”相视一笑,闻所未闻的制度,只是不知是否适合当下。

【另外,东汉还有成熟的督邮制度,督邮是郡太守派遣巡察属性的佐吏,针对属县长吏、所部诸侯王国以及地方豪强,加强了郡对县的控制。】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冷哼一声,果真是汉承秦制,这所谓的督邮制度和大秦的都吏制度是如此相似。

【光武帝还调整了上计制度,西汉主计由丞相与御史负责,东汉光武帝时,计吏在向司徒、司空上计后还要在正旦朝贺大典上面奏皇帝,有一部分计吏还要转承刺史的奏事,汉明帝时计吏还要在朝贺后参加明堂祭祀和上陵礼。】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坐直身体,这小小计吏竟然可以参加明堂祭祀和上陵礼,可真不得了啊!

同时刘彻隐隐看出背后的危机,这谥号为“明”的子孙在位时,大汉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刘彻难免感到气闷,他大汉终究要灭亡吗?

【明堂诶,就是那个“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的明堂!明堂是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上陵礼则是皇帝率百官一起在先帝陵寝上举行的大规模祭祀仪式[2],可见汉明帝对这部分计吏有多看重。为什么呢?因为光武帝利用上计制度强化皇权、削弱三公职权,汉明帝萧规曹随有样学样罢了。】

东汉,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

刘秀苦笑,自昭帝起皇权一落再落,王莽篡汉天下硝烟起,他登上皇位全靠地方豪族世家大族支持,去年才如愿立发妻为后。

阴丽华安抚地握住刘秀的手温声宽慰,却在刘秀看不到的角度露出讽刺的笑容。

汉,前193年(惠帝二年)。

当上相国的曹参苦涩一笑,萧规曹随啊,如果萧相国还在就好了。如今汉帝软弱,吕后当政,塞外匈奴虎视眈眈,不知今后该当如何。

天幕说那武帝是景帝之子,生在文景之治以后,以现在的境况,哪怕武帝提前降世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曹参叹了口气,好在有个念想,匈奴未来会被大汉打败驱逐,他们这一代做不到,后人做到了。

只是不知匈奴能否看到天幕。如若能看到,怕是要对大汉不利,他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要尽自己所能为后人栽种一片森林。

【这也反映出刺史权力的扩大,原本刺史需要亲去中央汇报,东汉时期不仅拥有了固定治所,还可以派计吏代替自己向中央汇报工作。】

【我们再来说第三次变化,这次变化分好几次,但都在东汉中后期,就按照时间段笼统地划分在了一起。东汉初期刺史权力已经开始膨胀,那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东汉中期,刺史拥有了统兵权。东汉末年,中平五年,汉灵帝派九卿出任州牧,作为监察区的州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州郡县三级制正式形成。】

东汉,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曹操放下酒杯,长叹一口气:“灵帝啊!”

曾经何时他他也是立志复兴大汉的忠心耿耿的汉臣,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了。他会在午夜梦回之时怀念那个年少的自己,但他不后悔,现在的汉室不值得他效忠。

刘晔、荀彧、荀攸等人或叹息,或沉默,皆心情复杂。

【前两次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就第三次不一样,增强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所以啪嗒一声东汉末年分三国了。】

[我不爱三国,但我爱三国的美人们~]

[嘻嘻嘻,荀香香,嘻嘻嘻,郭美人,嘻嘻嘻,美周郎]

[一亲芳泽啊www]

弹幕爆发性增长,密密麻麻更甚以往。

魏晋以前的人被勾起了好奇心,这三国究竟有什么魅力令如此多的人喜爱。

魏晋以后尤其是明清二朝的人都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弹幕上的“荀香香”“郭美人”“美周郎”等人。

汉,前198年(高祖9年)。

刘邦哼了一声,这不出息的后代,弄出个东汉也就算了,好歹他大汉国祚还在,现在可好,被分成三半了。

萧何素来爱民如子,听到汉分三国的第一反应是天下会不会又陷入战国事期各诸侯国混乱征伐的状态。这一刻的他与千年后元朝张养浩的感想重合,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是也。

东汉,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曹操拧眉,三国?袁绍已败,荆州刘表尚有一争之力,那么还有谁呢?

曹操想到会担任司隶校尉的张飞,心下思忖,难不成是刘玄德?这般想着,曹操又下令派人寻找刘关张踪迹。

留在大本营的郭美人本人吞咽着佳酿,可惜荀香香不在。后人们真有趣,荀香香可比荀令君有趣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