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无论哪个时期的嬴政都不会因为陵墓没有被盗而满足,祖龙们还在为不知道为什么灭亡的大秦愤怒,猝不及防听到了他墓中陪葬品的消息。
陪葬俑都被挖出来了还叫没被盗?!非要将尸骨挖出来才满足吗?
祖龙暴怒.jpg
唐,公元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低低惊呼一声,“六骏?!”此时的李世民相当迷惑。他令阎立本作描绘六马英姿的《六骏图》,并让阎立德将其雕刻于石屏之上,镶嵌在陵墓北阙。可这六马再如何神俊,也是随葬之作,怎能随意仿造?描摹图画还好,模仿石雕大可不必。
【害,古代皇帝的陵墓各有各的奇妙境遇,被盗墓都算是好的了,要我说最惨的当属宋朝皇帝的墓,唉,那叫一个不忍卒读啊!】
[小辰用错成语啦!]
[不忍卒读是不忍心读完,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2]。]
【不好意思,我又乱用成语了,那就换成不堪入目吧。】
宋。
北宋的皇帝们心里一咯噔,被盗墓居然都不是最惨的吗?他们大宋的帝陵究竟遇到了什么?
南宋有志之士纷纷叹气。
东方辰还没开口,弹幕纷纷把宋朝皇帝的陵墓的惨状发了上来。
[北宋皇帝们的陵墓不仅被盗还被烧毁,其中最惨的要属宋哲宗赵煦,他的尸骨被拖出来扔在太阳底下暴晒,还是奉旨到巩县谒陵查看的方庭硕拿衣服帮他收敛的]
[他是北宋皇帝中最惨的,整个宋朝最惨的肯定是宋理宗赵昀了,不是谁都能因脑袋大被人把头盖骨做成酒杯的]
[我去我去,上面说的是真的吗?真是骇人听闻(我没用错成语吧?)]
[是真的,那个酒杯被用了上半年,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才把那个头骨酒杯葬回了绍兴永穆陵]
这下南宋人士也纷纷惊恐了,皇帝的头盖骨被做成了酒杯,这是何等耻辱?但不支持北伐的依旧不支持,偏安一隅才是主流。
南宋,1234年(端平元年)。
此时的赵昀刚亲政一年,立志中兴,采取了一系列史称“端平更化”的政策。历史上这一年他派兵联蒙灭金、出兵收复三京,雄心壮志可见一般。
从天幕中听到自己尸骨凄惨遭遇,他只是生气了一会儿就按耐住了情绪。
他想,他要忍。他忍了十年才熬走史弥远,还差这一时半会儿吗?他要做好完全准备,一举灭金,不容失败。
赵昀的指尖划过宋金交界的地方,停在了蒙古活跃的那一处。不止金,还有蒙古。他没有忘记有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元”。
【原来我的粉丝里有这么多历史爱好者呀!一点儿都不关注历史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些东西。】东方辰感到惊喜。
[……]
[小辰你也不看看你天天做的什么类型的手工]
[你做手工的时候还喜欢碎碎念,听多了也就记住了]
[皇帝的脑袋壳被做成酒杯这么离谱的事情听一遍就能记住,最多记不清脑袋壳的主人]
【哈哈哈哈哈,好吧,原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都随我。】
[小辰脸皮真厚]
[明明是小辰随我们]
东方辰很无奈,她的小可爱们可真敏锐啊!想沾点便宜都沾不着。
【行吧,我们共轭互随。】
【宋朝啊,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一个让我又喜欢又痛苦的朝代,记得高中老师讲《孔乙已》的时候,将鲁迅对孔乙己的情感总结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宋朝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
[是啊,可惜了]
[富宋,弱宋,大怂,大送]
[楼上精辟]
众多宋人都沉默了。
尽管有许多人不懂爱国,但他们对外国会自称宋人,会说“我们大宋”,会在别人说大宋坏话时感到不愉快。
【宋朝留给我们对繁华汴梁的印象,留给我们成千上万首绚烂诗词,留给我们《清明上河图》,留给我们对文人风骨的畅想。】
宋人挺起胸膛,他们大宋就是这么文气澎湃。
【宋朝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悲哀的现实让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儒学走向约束自我并变得扭曲,裹脚、守节等封建糟粕贻害千年。
我知道朱熹的话语被曲解了,这很正常,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最初也仅仅是最普通的社会规范罢了,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至今我们仍在提倡;所谓“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子的言论不也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吗?什么程朱理学,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通通不喜欢。
等考上研究生,我肯定不选相关的研究方向,我怕我研究着研究着被自己气死。
我也知道最初的裹脚不是三寸金莲,最初的守节是针对男人的。但我是女孩子,我会为了古代那千百年来受害的女孩子委屈,所以我会迁怒。】
宋,970年(开宝三年)。
这时候的宋朝还没灭亡北汉,自唐到五代的尚武之风没有被遏制殆尽。赵匡胤拧着眉思考天幕的话,然而东方辰所指的那个时间点离他太远了。他不敢相信那是他的大宋,听天幕的评价,除了富和文简直一无是处。
更可怕的是,不止名叫小辰的小娘子这样认为,和小辰对话的许许多多不知名人士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密密麻麻的字幕全是吐槽和查漏补缺,好多人都嫌小辰说话简略,恨不得把史书搬上去,看得他眼花缭乱。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武人出身的他太明白武人对朝廷的威胁了,但他同样也明白一个武德不丰的朝廷会有怎样的害处。就算他不知道,天幕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外敌入侵、朝廷灭亡、帝王尸身受辱、思想转变贻害无穷……
赵匡胤挥退了侍人,他要一个人静静,思考大宋的未来。
他不知道天幕所说的朱熹是谁,但他知道孔子和董仲舒,由此可见,许多东西会在流传过程中完全变了意思。他杯酒释兵权,推行重文抑武,大宋之祸大抵来源于此。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世情如此,他不想见到其他人被黄袍加身,这已经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宋,1056年(嘉佑元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面面相觑。
原来他们的学说问题很大吗?可是看起来没问题啊。是被后人曲解了吗?
宋,1175年(淳熙二年)。
朱熹失手打翻了茶杯,连连拱手道歉。
陆九龄、陆九渊和刘清之纷纷表示谅解,他们看着天幕中评价朱熹学说的话,忍不住开始同情起朱熹来。
天幕上有许多字句都对朱熹的学说充满了怨气,这场辩论的结果似乎已然明了,哪怕他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世情便是如此,人云亦云,信奉权威。
天幕中的人应当不知道他们这些“古人”能看到其中内容,所言随意又出自真心,后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能有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又能培育出那么多畅所欲言的人。
东方辰可不知道她随便的抱怨居然对某个时空当中的鹅湖之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否则她会呕死——至少她会为程朱理学稍稍正下名。以东方辰浅薄的见解,程朱理学只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由飞翔就好了,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所交融但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度杠杠的,但运用到人文社会范围就太可怕了。
可惜东方辰暂时不知道,好在她直播做题会发散思维,后来到底发表了这一见解,推动了宋末以及其他朝代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