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本是一家。
佛学兴起,与宏念以佛法得道离不开关系。他总是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间万般皆因果。
从佛道研究者,取一沙一世界之沙,取须弥之弥,合称沙弥,跟随宏念禅师悟道。
年轻的沙弥问,师父,什么叫做空?
宏念思考片刻,道,你所见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面貌,这就叫空。
沙弥明里雾里,再问,那如何达到空的境界呢?
宏念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绯天重复呢喃,他与尘无咎对视一眼。
亦绯天前世从事文艺创作,对佛家相关都有涉猎,这一句是流传非常广的一句话,普通人或多或少都知道。
他特意去学习过,所以他也清楚地记得,这一句是出自宋代一名名叫释怀深的和尚。他作偈一百二十首,这是他的第六十九首。
此前他们顾不上宏念,现在再听,宏念所说的很多话,都与亦绯天前世所有的不谋而合。
亦绯天可不觉得,这是巧合。
他不动声色的称赞道:“宏念大师自成一派,佛学横空出世,也是给多少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指点了迷津,实属难得。如今一闻,只觉灵台清明,胸中一片畅然啊。”
“陈先生谬赞。”宏念推脱一番,继续道,“说来惭愧,我与佛一道上的参悟,多来源于梦。”
“梦?”亦绯天警觉。
“什么样的梦?”尘无咎问。
“就是……佛国。”宏念压低了声音。
“什么?”亦绯天讶然。
“在梦里,我看见有座山笼罩在金光,殿堂庄严肃穆,有佛陀向众生传播佛法,教化众生。”
仿佛有一道画卷伴随着讲述徐徐展开。一些尘封记忆深处多年的概念不断咕嘟咕嘟从脑海里往外冒。
须弥山,三千世界……
宏念所看到的景象,与佛门所说的三千世界完全一致。
在另一个世界的记载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是的你没看错四大洲就是《西游记》里所写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四大洲。)
一千个小世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
这个大千世界呢,因为囊括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所以被称为三千世界,三千世界是一个佛国,而不是指普遍意义上的三千个世界。
在这里,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就像流云阵的中心是万壑楼一样。
等等!
亦绯天猛一抬头。
他之前怎么没想到这佛国的构造跟这个世界的构造那么像呢?!
倘若离君确实就是他,那他自然本就是此世之存在,为何他死后会自然而然地转生到另一个世界?
宏念本应是此世人,为何能跨越世界,看到不属于此世的光景?
而宏念看到的,一定与他的前世是一个世界吗?恐怕也不尽然吧。他前世那个世界佛学虽盛,那幅景象却不是真实存在,最多只能在影视里看见,宏念的说法却是亲眼所见,那也许还有一种可能……
在他已知的两个世界之外,还有更多世界!
它们不一定像佛门说的一样,每个世界都有佛陀在讲佛,但世界的构造和数量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连镜宫和问心阵这种东西都能够实现,那三千世界搞个真的又怎么了呢!
换言之,既然世界相互孤立存在,那修仙界已编纂成体系的“大道三千”是怎么来的?
如果按照“三千世界”的说法同理地看待“大道三千”,那所谓的三千,更不是一个泛数,而是一环扣一环,层层相照的因果链!
亦绯天忽然完全明白了。
世人求道,求的是每一种理解的极致。
那个道,不完全是修行方法,更广含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套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因为小的可以慢慢扩大,大的可以包容很多小的。
它们从不是彼此相悖的关系,也没有高下之分。就连佛可以包含在道内,道也可以包含在佛内,因为它们归根究底都是认知。
他此前没有往这个方向上想,是受到了前世佛道分家的影响,加上他本是修道,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个世界的佛法。
……可为什么不呢?
道从来不限制哪一条,也从未说它是孤立的。
三千大道每一道的极致,合而为一,才是宇宙的终极答案。道与道之间从不彼此孤立,当它们在特定领域里谐而统一,也就达到了超越其特定领域,以至无限的境地。
亦绯天出神细思,像开悟了一样,再回过神来,只见宏念不知何时起停止了讲述,面含微笑地看着他。
“陈先生可想到了什么?悟性如此之好,想来是与我佛有缘。”
“此番多谢宏念大师,以前想不通的很多事忽然想明白了。”亦绯天也没有遮掩,长叹一声,“我今日方知,何为世人自误。”
宏念迫切地问:“请先生言。”
亦绯天神色有几分感伤:“人凡所为人,势必有所欲,有欲则有所执。众生生存环境各不相同,若是无语言无思想,那倒也罢了,互相之间有打斗无争辩,个体如何想便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