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沈宝珠承包河的一纸批文很快下来了。
宋伟民把批文交给沈宝珠,郑重其事地说道:“宝珠啊,好好干。我相信你。”
沈宝珠感激地看着宋伟民:“村长,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宋伟民信任地点了点头。
沈宝珠说干就干。
她先是打听到了进鱼苗的地方,去进了一批好鱼苗。
接着又去县城买了养殖鱼的书,认真学习。
第一次养鱼,沈宝珠没有进太多的鱼苗,一方面是摸索经验,另一方面是避免由于经验欠缺而造成太大的损失。
这样一来,沈宝珠除了日常的理发店生意之外,还要养鱼。
程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她知道这都是因为给她看病,所以沈宝珠才拼命工作。
程敏转身走到自己房间,看着地上的盒子,这里装着宋家世代积攒下来的家产。
她现在越发笃定要把这些家产全部都交给沈宝珠。
在她的心里,沈宝珠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只怕沈宝珠不要。
沈宝珠是个自立而要强的姑娘,她活着的时候尚且不肯接受宋家的家产,更何况是她死了之后呢?
程敏突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
她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坐在书桌前,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下了“遗嘱”二字……
***
第一次养鱼,沈宝珠格外用心。
从喂食、驱虫的过程都严格按照书上。
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养鱼的知识,沈宝珠隔三差五地往县里跑。
到了县里,就直奔书店。
在书店的养殖区看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离开的时候,还要买几本书带回来。
沈宝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个新行业的知识。
她相信任何行业的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
时代在不断地变迁,要想跟上时代,人也要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
为了能够科学地养鱼,沈宝珠还特地花钱请了养鱼的专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请专家过来看一看,有什么毛病及时预防,防患于未然。
村里人大部分都佩服沈宝珠,但也有几个人,见沈宝珠又是开理发店,又是养鱼,比男人还能折腾,心中的醋坛子被打翻了,都在背地里蛐蛐沈宝珠。
“哼,一个女人,瞎折腾。又是养鱼,又是开理发店,瞧把她能的!”
“那么多年都没人养鱼,她就有这个胆量!有她赔的!”
“沈宝珠也是缺钱缺的饥渴了,养鱼这活,辛苦的很,一不小心鱼生个病什么的,连本钱都要搭进去。我看早晚有她哭的时候。”
……
这几个人的风言风语传到沈宝珠的耳朵里,沈宝珠并不理会,该做什么做什么。
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人在背地里说风凉话。
不用理会这些人的风言风语,因为她会用现实让她们闭嘴。
当然村民当中还有一部分虽然佩服沈宝珠的魄力,但也并不看好沈宝珠养鱼。
大河村那么多年都没有人专门从事过养鱼,沈宝珠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怎么能够把鱼养好呢?
只怕到时候万一赔了,沈宝珠心理上承受不住。
于是,好心的村民都旁敲侧击地预先安慰沈宝珠。
因为他们都委婉地题型沈宝珠,第一次养鱼,就算养不好也没关系,就当是涨涨经验。
做生意嘛,哪里有稳赚不赔的道理。
但是沈宝珠知道,第一次她必须成功。
程敏的病需要钱,如果她失败了,赔了钱,程敏的病就没办法进行后续治疗。
为了能够让养鱼事业成功,沈宝珠还特地参加了省城一些专家的讲座。
接着参加讲座的机会,向养殖专家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和养殖的同行进行交流。
虽然是第一次养鱼,但是在这些学习和交流、实践的过程中,沈宝珠发现自己的养鱼技术日益精进。
大河里的鱼越养越大,白白胖胖。
随便捞出来一条鱼,活蹦乱跳的,把钓竿都压弯了,长势非常喜人。
原先那些在背后风言风语的人,都逐渐地闭了嘴。
程敏也更加卖力地卖豆花,婆媳两人齐心协力,其乐融融。
一日,沈宝珠正在河边喂鱼,便听到一个快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