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老爷与穆老夫人共有三子一女,长子穆宁德与大夫人生了一儿一女,儿子穆清瑞,娶了司兵家的二女儿孙溪云,女儿穆清瑶,今年九岁;次子穆宁义与二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大儿穆清宏,娶的是凤祥绸缎庄的长女李絮柔,小儿穆清宇,今年十岁;三子穆宁昌和三夫人只有一个儿子,穆清临;小女儿穆宁嫣与赘婿生有一子,名唤穆清柏,今年八岁。
淮叶听完:“还有呢?”
丫鬟四个皆是一顿,解释道:“婢子们知道的只有这些。”
淮叶一笑,换了个问题:“娘子出嫁,需要配备几名丫鬟?”
绿衣丫鬟先回答:“通常配备丫鬟两名,奶婆一个,陪房两户。”
黄衣丫鬟补充说:“孙娘子和李娘子嫁进来时带了四名陪嫁丫鬟,两个奶婆,三户陪户。”
橘衣丫鬟心思细腻地表示:“陪嫁丫鬟、奶婆和陪房的数量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言外之意是,娘子你没必要跟其他娘子比。
粉衣丫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点头。
淮叶又问:“我来时带了几名丫鬟?”
四名丫鬟沉默了一会儿,心想:娘子你难道不清楚你家的情况吗?勉强维持生计!连嫁妆都是聘礼,怎么可能带丫鬟?更别说奶婆和陪户了!
四人怕说实话惹淮叶不快,都没有作声。
淮叶一笑:“看来我没有带丫鬟啊,那这样的话,我是不是缺几名丫鬟呀。”
缺几名丫鬟?黄衣丫鬟眼睛瞪地贼大。
要知道贴身丫鬟的月钱足足一两!农户忙活一年都不一定挣上这个钱!她此时此刻觉得分到食野苹当差不亏!甚至可以说赚了!
她立马跪下:“请娘子赐名。”
其他几人也明白了淮叶的用意,低头恭敬道:“请娘子赐名。”
淮叶很满意。
她国考准备了那么多年,政府见习了那么多次,名人传记看了那么多本,深知建立自己的团队才是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她想了想,给绿衣丫鬟取名“绿矾”,黄衣丫鬟“黄矾”,橘衣丫鬟“橘矾”,粉衣丫鬟“粉矾”。
四人记下后一起道:“谢娘子赐名。”
淮叶有些不习惯有人跪在面前,于是让四人起来:“你们现在成了我的人,那屋外的事——”
这一停顿,把四人弄的心里发慌,尤其是黄矾,急得头上冒汗,生怕淮叶怪罪。
淮叶见差不多了,便继续往下说:“我就不计较了,但以后,如果有人不长记性,那就别怪我无情。”
黄矾立马表忠心:“娘子放心,婢子保证不会有下次。”
其他人也说道:“娘子放心,婢子一定谨言慎行。”
淮叶点头,威立完了,接下来得说点激励的话。
她先指出了共同困境,然后提出了共同目标——因为比起从小到大主仆关系形成的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她要想在短时间内和四个“员工”建立起可靠的合作关系,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度的团队精神——最后她描绘出了未来蓝图。
四个丫鬟听完后倍感振奋,内心充满干劲儿,表示一定会好好干,朝着目标迈进。
淮叶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穆府究竟什么情况?”
这一回,几个丫鬟不再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的全说了出来,内容包括《穆老爷发家史》《子孙家产争夺战》《穆府转型之战》《夫人们的勾心斗角》等等。
淮叶表示,这才是她真正想听的内容。
“粉矾,你去看看厨房有什么吃的。”她听的有些饿了,“黄矾,你也一起去,多拿些回来。”接着又吩咐绿矾和橘矾帮她梳洗更衣。
很快,粉矾和黄矾提着一个大食盒回来了。
葱醋鸡、乳娘鱼、丁子香淋脍、曼陀样夹饼、麦粥、泡泡油糕……食盒足足五层,诱人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开来。
淮叶再一次觉得穆府这个单位不错。
粉矾贴心提醒道:“娘子,这泡泡油糕油炸而成,馅儿由白砂糖、核桃仁、黄桂酱和熟面粉扮成,最好趁热食用。”
淮叶夹起一个,口感松软绵润,味道一绝。
粉矾又一一介绍了其他菜品,淮叶听的食指大动。
吃到尽兴时,屋门突然打开了。
谁啊,这么扫兴!
淮叶看着门口身形高大的男人,这才想起,她今天结婚来着。
空气静止三秒后。
她举起手里的泡泡油糕:“你要来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