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时候,南风刮来了新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此外,玉和城传来消息,与大齐朝廷的纷争结束了,大齐退兵,玉和城恢复以往的正常生活。
为了庆祝胜利,连慧宇宣布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为归来的士兵举办庆功宴,另一个则是举办科考。
战事暂歇,百废待兴,陆翔寨急需人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极为迫切。所以,文武赛事几乎同时举行,由习晋之负责文试,杨勋负责武试。
陆翔寨虽然并未称王,但是所有规格均沿用皇朝规格,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一步都安排详尽,尤其是考试题目。为了避免地方徇私,这次的考试题目由慕京统一制定。
习晋之和孙武宪召集来一帮文人,想了好几个晚上,这才终于把题目敲定。连慧宇看着习晋之递上来的题目,一直没有打开。
杨勋问他:“你不好奇是什么题目吗?”
连慧宇摇摇头,“不好奇。其实是什么题目都不重要,厉害的人无论是什么题目可以考的很好。”
“咳咳……”杨勋故意咳了两声,表示无奈,“你要是不看题目,晋之他们又怎么知道你同不同意用这些题目。”
“额……”连慧宇这才反应过来,尴尬地打开题目,看了一会儿,然后告诉杨勋:“题目很好,告诉晋之,我同意,只是有一点,不得泄题,务必保证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
“好。”
陆翔寨的第一次科考隆重举行,宣传的公告贴满了大街小巷,就连偏僻的乡村都不放过。
连慧宇在乡村待过,他明白乡村消息的闭塞,明白乡村青年的迷茫和无奈,他想给他们一条走出去的路。
因为战乱,科考已经中断了很多年,所以当看到科考公告的时候,各地都沸腾了。一时间,学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先生成了最热门的人物。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院试开始。院试的题目是“安国安军之道”。
这样的题目对于暂时止兵的所有人来说,都是那么贴切。何以安国,何以安军,连慧宇想从百姓口中知道他们的想法,所以,院试结束后,他让各地把第一名的试卷都收了上来。
院试的试卷有些多,连慧宇熬了两个夜才看完。里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大家的表现并不出色,但是,连慧宇理解,匆忙的考试能考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接下来就是乡试、会试,每次考试的相隔时间都不长,所有学子都有些精疲力尽,但是到了殿试,大家又都精神抖擞。
学子一路走来,等的就是这一刻。殿试开考那天,宣武门外挤满了学子和送考的人。宋玄明没有人相送,只能一个人孤独的站在一旁。
毛毛特地从宫内偷跑出来找他,给他带了极好的笔墨。
宋玄明看着笔墨不知该接还是不该接,好一会儿,才道:“你的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毛毛一边将笔墨塞到他手里,一边说道:“你的文笔那么好,就应该配这么好的笔墨。你要是不要,我可就生气了。”
宋玄明见状只能收下。
毛毛见他并没有往常开心,有些担忧的问道:“你怎么了?紧张?”
宋玄明摇了摇头,嘴唇微动,要说不说的模样看的毛毛不爽极了,忙道:“你不用紧张,以你的文笔,怎么写都能进榜三的。”
宋玄明轻轻的看了他一眼,道:“我不是担心这个,我……”
今日的宋玄明浑身透着一股悲伤、无力,与以往都不一样,毛毛这时才感知到他可能出事了,一脸疑惑的看向他。
宋玄明犹豫了一会儿才说出实情:“我父亲昨日去世了。”
宋玄明的母亲很早就离世了,所以,他从小是跟着父亲一起长大,与父亲感情极好,万万没想到临考前日,居然遭逢此变。
意外总是来的这么不合时宜、没有道理。毛毛从小也是失去了父母的人,他无比理解宋玄明的心情,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沉默了许久,等到入场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毛毛告诉宋玄明:“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是极优秀的人,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宋玄明的眼眸瞬间蒙上一层水雾,闪亮如明媚的珠宝,他淡淡的笑着,说了句:“谢谢。”说完便走入考试的大军之中。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略显疲惫,气势低沉,跟周围兴奋的人格格不入。毛毛的心像是被人揪住了,疼痛又沉闷,觉得,觉得他好可怜,好心疼他。
比试结束后,毛毛帮着他处理了父亲的丧事,还带着他去看了武试的最后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