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了这个小子!
“公主放心,下聘之后我便会去禀告祭酒,我即将成婚,不便在宫学中继续读书。”
顾景昭自然知道明德公主心中的刺。
既要守拙,那便要听话。
“好,本宫也累了,你先去吧。”
与聪明人对话就是轻松。
明德公主看着面前的少年,忽然有些感慨。
甚至还有些欣赏。
若他不是这个身份,真倒是一个不错的少年郎。
--
日光灼灼,沈瑶在正厅等了一会儿也没等到沈老爷,听跟着的人说,沈老爷在从侯府出来之后,便直接去了铺子。
沈瑶想了下,叫了马车准备去金宝阁。
有些事情得先交代一下。
西市日复一日的繁华,只不过现在刚过了正午,正是有些热的时候,人并不多。
沈瑶掀开车帘,外面的风吹了进来。
有些热。
沈瑶的马车里放了些冰来降温,这么一掀开帘子,那些凉气全都跑了出去。
沈瑶赶紧将帘子放下。
可是在放下之前,沈瑶好像看到了巷子尾巴的地方有个身影有点熟悉。
是顾景昭?
不确定。
再看看。
沈瑶掀开车帘,一下就对上了一双好看的眼睛。
果然是顾景昭!
他站在那里好像在等人,现在他们两个眼神一对,沈瑶立刻就明白了他在等自己。
沈瑶迅速地看了下周围,再拐过去就是西市了。
这个巷子是她的必经之路。
安静又宽敞,平常没什么人走的。
沈瑶立刻道:“停车!”
马车停了下来,沈瑶朝着顾景昭招手,让他上马车。
顾景昭没有犹豫,抬步走到马车的跟前,抬步上了车。
春桃和车夫已经识趣的离得远了些,帮沈瑶放风,马车上只有沈瑶和顾景昭两个人。
顾景昭一上马车便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凉意。
穿着清凉的少女一身粉裙,她坐在马车中,头上连半点汗都没有。
相比之下,他倒是有些狼狈。
那少女将放在小桌上的冰凉西瓜端起来,朝顾景昭送过去,示意他吃一口:“顾景昭,你在这等我呐?”
“嗯。”顾景昭看了眼西瓜,却并没接。
沈瑶也不尴尬,自己拿小银叉子插了一块西瓜放进嘴里:“怎么啦?是有事嘛?”
刚才顾景昭一上车便看到了沈瑶的脸瘦了一大圈,原来圆圆的脸蛋现在都有些尖了——
看来她那五日是真的绝食明志。
顾景昭的心底不自觉的酸了下。
他有些奇怪,略微皱了下眉。
不过一瞬便恢复正常,他语气淡淡:“过几日明德公主便让我去沈府提亲。”
沈瑶惊讶了下:“这么快?”
她知道明德公主急,但是没想到她竟然这么急!
“嗯,”顾景昭猜测:“估计会在初秋的时候就举行婚礼。”
沈瑶点头:“这样也好,不然那婚服好热,夏天穿定是要惹出来痱子。”
顾景昭:额……
她想的是这个?
提到衣服,顾景昭这才发现她的裙子好似也大了些。
应当是之前定做的合身的,但是这几日她清减了许多。
顾景昭张了张嘴,问道:“听闻你这几日没有吃饭?”
“对呀对呀!做戏也要认真些嘛!”沈瑶很快承认,“你都不知道这几日我都要饿死了。”
沈瑶摇了摇头,颇为可惜:“我要是饿死了的话,可真为你遗憾,少了我这么一个好合作伙伴。”
顾景昭嘴角绷紧:“你是为了我们成婚?”
沈瑶摇头:“一半一半吧。”
她声音小小的,但是眼睛却亮晶晶的弯成了月牙儿:“除了婚约之外,我还要我爹答应我,在两年之内不准让二房动任何沈家的产业。若是让我知道的话,不管在哪里我都会绝食的!我爹了解我,知道我会说到做到,所以这两年我可以放心的离开沈家啦!”
顾景昭沉默,他倒是没想到沈瑶会借机这般……
他不由得重新的定了定神,看着沈瑶。
沈瑶恍然不觉,她一脸狡黠。
像是获了胜的小猫。
她对着顾景昭叮嘱道:“过几日你来提亲,聘礼不多也不用生气,我与二房那边自有计较,你只要在侯府乖乖听话,明德公主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沈瑶的马车十分凉爽。
顾景昭身上的热意已经全部消散,他点头应下:“嗯,我知道了。”
--
明德公主的动作极快,没几日就给顾景昭准备好了聘礼。
自然是比不得侯府世子的聘礼,但也不算差,比顾景昭想的还要多了些。
明德公主虽然提防顾景昭,可明德公主却十分在意自己的面子。
这些聘礼给自己充脸面,不用落个苛待庶子的名声,也不算多。
日头还没到晌午,顾景昭便骑着马带着聘礼,往沈府的方向去。
今日顾景昭穿的是侯府特意给他准备的淡绯色澜衫,腰上系着银色腰带,头戴金冠。
他骑着马走在队伍前面,脸上没什么表情,可兴许是衣服的颜色,显得凭添了几分喜气。
众人都问道这公子是谁,待知道顾景昭的身份后,都啧啧摇头。
……
“你们听说了嘛,好像是沈家小姐为了嫁给他好几日没有吃饭呢。”
“可不是,那日有人看着沈老爷亲自带着东西去了侯府。”
“说是那日沈小姐被二公子救了,一见钟情想要以身相许……”
“没想到这富家小姐也这么倔呦……”
“可是我怎么看着这新郎官脸上没有半分喜气,看起来像是被逼婚呢哈哈哈哈。”
“哎?看起来是哎!”
……
这曲曲声伴了顾景昭一路。
他没有表情,只朝着沈家的方向走,待到了沈府的正门,他潇洒的翻身下马。
将绳子交给旁边的阿桑,他信步走到沈府的门前。
他依旧神色淡淡,声音更是有些冷。
但偏偏礼数周全。
他在沈府门前恭敬行叉手礼,略微颔首,声音朗朗。
“晚辈顾景昭,特来向沈家大姑娘下聘,愿结白首之约,成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