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他也有一些别的擅长的事物。
选秀的赛制留给原创能力的展示空间很有限。即使是有原创组的二公,也是靠的五六个人的配合,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但靳羽那些未曾展示的独立创作作品,以及一些自己承认的曾化名卖出去的商稿,齐路遥在宿舍夜聊中听他说起过——虽然很多是被舒卓然问出来的——当然也悄悄搜来听过。
或许是见多了各领域top之后的直觉,他总觉得,这人同样会在这条路上走很远——如果他愿意,可能是远超过拿完三大奖的成就。
只是对于在节目的最后阶段呈现真实实力这件事,靳羽本人似乎还没有那么热衷。
虽说有个现成的机会,但他本人却是另有打算。
-
“所以你准备唱什么歌?”讲完故事后两人就开始了工作,齐路遥一边整理这几天靠着闲暇时间产出的手稿,一边随口提问,“也计划自己写吗?”
“我不唱歌,”靳羽坐在旁边的钢琴凳上,在琴键上敲了一串音符,然后停下来说,“我选dance组了。”
齐路遥这次是真的有点意外:“啊?为什么啊?”
“你能去vocal组,我为什么不能去dance组,”靳羽反问一句,才正面回答问题,“我有确定想选的曲子了,Escape in the rain。”
“怎么突然想到选世界名曲啊。”齐路遥回身,眨眨眼调侃一句。又顿了顿,问,“版权能解决吗?”
《Escape in the rain》这首歌挺出名,是那种说名字没几个人知道,但是放旋律会让不少人直接跟着唱完的出名。
原唱是Reliki乐队——这个乐队成立和解散都是在00年前后,本身也不出名。即使是产出过好几首一度风靡大街小巷的曲子,但从创建到解散都始终诡异地没什么人气,典型歌火人不火的代表。
“应该可以吧,今年蓝台的跨年不是有人用过他们的曲子,”靳羽侧过身去,继续按琴键,神色有些散漫,但动作看上去还相当专业。这次齐路遥听出来了,靳羽弹的就是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我当时从小镇上搭顺风车出来的那天晚上,车载音响播了一整夜这首歌,所以记忆很深刻。”
“Escape in the rain,听上去确实挺应景,”齐路遥说,“所以那天晚上不会真的下雨了吧?”
“没有,是晴夜,”靳羽笑起来,“没下雨也没有云,而且星星很亮。”
齐路遥在纸上写写画画,算是终于整理好了稿子。好几页,都是最近几天临时记下来的想法,一眼看上去有些混乱,放在一起倒也能拼凑出近乎完整的思路。
主题最开始的构想一样,是写给粉丝的歌。但是重点并没有放在一般惯用的“感谢”上,而是更接近于讲述彼此的故事,同时描述和探讨双向的交汇和联系。
这一主题,来自于几个月里与粉丝们的每一次交集——从舞台上看到的蓝色灯光和呐喊声铺就的应援,到舞台下的、他在厂里收到的每一封粉丝来信。偶像和粉丝的关系本身就是相当多元化的,可以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可以是倾诉者和倾听者,也可以是对彼此怀抱着不同爱意的“陌生人”。
从真正走向观众视野的那一天开始,虽然一直没有明说,但齐路遥知道,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大家对于“偶像”身份的认知都在发生着更新。
站在这个位置之前,所谓的“双向爱意”,其实也就像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只有真正体会到被许多人寄予喜欢和向往的感觉后,才能逐渐明白偶像对粉丝的爱的真正含义,以及潜藏于其中的意义和责任感。
至于旋律。
在厂里的几个月里,他也录了不少偶然出现在脑海中的片段灵感。
于是齐路遥准备从这些片段中进行整合。
其实现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或许是他潜意识里有一种认知,将这些能够记录他在厂里三个月的成长轨迹的片段,作为在这个节目的毕业solo,会显得更有意义一些。
靳羽弹了两遍找了点感觉,就去隔壁空的练习室琢磨他的编舞去了,留齐路遥一个人独自使用整个设备室。
独处的环境总是容易激发灵感。
其实对齐路遥来说,这样一个人在设备室的时间还挺多的。或许是从动了提升创作能力的念头后,这里就变成了他在整个园区里,除了宿舍食堂练习室以外最经常的去地方。不仅如此,整个厂里,但凡有一些创作能力的练习生连同导师,都多少被他拉着进行过探讨。
处在生存游戏的紧张环境下,谁都想不顾一切更进一步。或许方向不同,但每个人都在切切实实地、飞速进步和成长着。
-
练习楼四楼角落的一片孤灯,一直亮到了凌晨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