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大梁求生指南:她真不想当女王 > 第32章 真相之重

第32章 真相之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乾道十年春,遵照先帝遗命,今圣于束发之年正式亲政。

时值宁王谢筠同镇国大将军陈贺北境大胜,俘获数万北蛮凯旋而归。

为凑个双喜临门的好兆头,也为表天子与民同乐的胸襟,宫里这次的寿宴同战后庆功大典一起设在宫外,办得格外隆重。

打了胜仗,大梁处处歌舞升平,人人喜气洋洋,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

谁也不曾想到——

寿宴众目睽睽之下,先帝驾崩后把持了十年朝政,刚刚“退休”准备安度晚年的姬太妃,在喝了亲生儿子昇王谢钦敬的酒后当即中毒身亡。

先帝第七子、“弑母凶手”昇王谢钦因此一举沉寂,风光不复,被罚闭门思过数年。

此后,民间鲜有流传他的事迹。

先帝第二子、宁王谢筠本就恬淡寡机,在失去权势熏天的母亲和野心勃勃的弟弟的庇护后,彻底被逐出权力中心。

先帝第三子、僖王谢询多年蛰伏,一朝后来居上,风头逐渐压过姬太妃的儿子宁王和昇王,成为小皇帝最大的威胁。

......

京都变了天,光州自然得跟着变。

时任光州知州被寻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下狱,蕲州县令徐盛,被破格陟拔为新任光州知州。

这徐盛来到光州后,对前任知州的政策只字不改,万事奉行中庸之道,却唯独在通商惠贾一事上格外用心。

得益于他不知何处抄来的几个“神来之笔”,光州商旅云集,四方辐辏,成繁荣之象。

去岁吏部官员考课,考察使赞他“藏富于民,治理有功”,朝廷遂对其加以表彰,还收录在邸报上供各地官员学习。

见光州的商贾们持续给力,百姓安居乐业,徐盛就心安理得地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再也不思进取。

直到这次岁会勾覆,光州的账本出了问题,朝廷才发现那几个“神来之笔”的弊端。

说到这里,张三看了眼朱松柏,踌躇着要不要继续。

“我自己来说吧。”

朱松柏抖了抖袖子,找了块干净点的石头坐下。

“那几招所谓的‘神来之笔’正是出自老夫我之手。”

“古人云,夫繁富之道,必资商旅。这话没错;徐盛他想要开市井之利,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没错。因此他来请教老夫的时候,老夫让他开设夜市、广修道路、控制官贷利息、减轻小商贩、勾栏瓦舍等的赋税......正是这些举措,让光州近年来商贸繁盛,民殷财阜,在一众州府中褎然居首。”

朱嘉予频频点头,听着确实没什么问题。

她本科专业就是学经济的,对这其中的门道并不陌生。

开设夜市不用说了,刺激消费又促进就业;光州是内陆城市,广修道路有利于加快人、财、货的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和引进投资;降低官贷利息就是放宽货币政策,鼓励百姓做小本买卖;减轻赋税更是得民心的仁政,主动放弃蝇头小利来换取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循环......听起来每一项都很好,所以问题在哪里呢?

朱松柏见她蹙眉思索,主动解答了她的疑惑:“问题就出在这个‘快’上。”

“这一切繁荣像是空中楼阁,方圆几个县之重尚可摇摇晃晃地支撑个一两年,一个州怎么能举得动?”

朱嘉予不解其意。

朱松柏捡了根树枝敲了敲地面。

“地基不稳啊。孩子,你知道一州,乃至一国最重要的本钱是什么吗?”

这话问得奇怪。士农工商,三百六十五行当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经济内循环,何来轻重之分?

想到自己现在身处的时代背景,朱嘉予思索片刻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依女儿见,应该是农桑。父亲想说本州农桑发展滞后,生产力有限,无法供给商贾的需求?”

“其实单论农桑,本州不算出众,也非常稳定,足以供给那些商贩的营生了。

问题在于,人丁有限,现在做些买卖比耕种桑织挣钱,赋税还少,谁还愿意寒耕热耘,在田地里风吹日晒,挥汗如雨?”

朱嘉予恍然大悟。

从一个人口富饶的国家而来,她差点忘了,古代粮食产量有限,地广人稀,劳动力有限啊!

再加上科技水平有限,所以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来维系基本的生存。

见她悠悠点头,朱松柏继续道:“朝廷本是好意,大兴商旅没错,错在应该予以控制,不可厚此薄彼。光州又是开夜市,又是修商路,又是轻赋税,让小商贩人口短期内激增甚至超过了农民数量,导致现在仓廪空虚,这是忘了贵本;

至于民间借贷质押,这里面水就更深了。官贷有严格的“良民”身份要求,数量有限,还需有点门路通融。因此一些想要靠经商发达的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将目光投向牙行的倍利贷。牙行里苛息贩利盛行,这些蠹虫通过像山一样高的蠹贷压迫着百姓的生聚......民贫则求赊,赊则重息,重息则民愈贫。说得就是这个恶性牵连的道理。”

现下就有王二狗这一活生生的例子。

朱嘉予叹了口气。

她深知,这种民间高利贷,靠政府打击是没用的。

至于平衡商业和农业...

天下苍生,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本就是人之常情。

朱松柏的提议纸面上看自是极好,可实际执行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免牵扯出许多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