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同在异乡为异客,相逢何必曾相识。
“世界很大,也很小,真没想到来的会是你。”
虽然如今还是个小女孩,虽然脸上还带着小朋友的稚嫩,但郭信芳的眼中已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她说话的语气还是那么不冷不热。
“我们有几年没见了?”赵玖笑了,大马金刀坐在小女孩对面。
“加起来,十年了吧。”
与此同时,二楼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杨沂中的以权压人下迅速清空,也许第二天杨统制就会吃上好几记弹劾,甚至赵官家也可能收到好几道请斩劄子。
此刻只剩下他们几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他们几人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这下赵玖也终于可以放心坐下来,与郭信芳好好聊聊叙叙旧。
赵瑗噔噔噔跑上楼,一眼就看到了郭信芳。见到了一生挚爱的发妻,他心中激动又惊喜。
他的小手在微微颤抖,仿佛承载了前世普安郡王府里与她共度那无数甜蜜日夜的记忆。那些往昔的画面如同翻涌的波涛,一股脑地涌入他的脑海,让他几乎要脱口而出那个深藏在心底的称呼——“芳儿”。
莫非缘分天定?然而,在情感即将爆发的那一刻,赵瑗却硬生生地止住了脚步。他紧咬着下唇,仿佛在竭力压制着内心的澎湃。那双小手在衣角上不停地摩挲,仿佛在寻找着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他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期待,仿佛正站在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
而杨沂中默默打量着郭信芳,内心十分复杂。他暗自揣摩,这郭小娘子莫非与狸猫精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渊源?莫非她是官家在狸猫同族中的旧识?是失散多年的亲人?还是相识多年的朋友?
至于为什么不认为郭小娘子与狸猫精有男女之情,杨沂中看得分明,狸猫官家待郭小娘子的态度确是肉眼可见的亲厚,与同潘妃在一起时的打情骂俏截然不同,反而更像是对前世的三位公主那般,甚至掺杂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长辈的尊敬。
杨沂中的目光又转向了赵瑗,那个他曾一度怀疑是小狸猫精的小太子。但那次偶然间听到的赵瑗与岳飞的对话,让他否决了自己先前的所有猜想。不论小太子是人还是狸猫,都无关紧要,对杨沂中而言,他只是赵玖养大的孩子。
不过,太子倒是洗清狸猫精的嫌疑了,如今却又来了一个疑似狸猫精的郭小娘子,甚至她还可能成为皇宋未来的太子妃与皇后,这一切也不知是好是坏。
在那次与赵玖与咖啡馆会面后不久,郭信芳便收到了召唤,重新作为战士回到了久违的战场上。
几年后的一次任务中,在西南边境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后,郭信芳再次睁开了眼睛,她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小婴儿,面对的完全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的某个角落,周围的一切,都陌生得让人心悸。
但郭信芳并不是很吃惊,因为在这个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网剧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果真的穿越了,那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她关心的是自己是穿到哪里了。
而在经历了数月的迷茫与探索后,郭信芳总算知道了她的身份。
南宋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明君,宋孝宗赵昚的原配妻子,成穆皇后郭氏。
在现代时郭信芳便常年混迹于各大论坛网站,只要有条件上网,她绝对会读各类小说读的不亦乐乎,而且读完之后还特别习惯性的去百度里查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
但令她尤为困惑的是,明明自己是个资深宋黑,对宋代的历史完全没有兴趣,但自己却留下了很多记载关于两宋之交,其中大部分是南宋时期的历史事迹的手札,尤其是高孝光宁四朝的种种大事小事。
然而这一切,却是她失忆之前留下来的。
郭信芳清楚的记得,她在论坛里看过有关宋孝宗原配家族的记载,成穆皇后的祖父名郭直卿,父亲名郭瑊,母亲赵氏是宗室之女。如果说她父祖的名字和成穆皇后之父祖相同是巧合,那么生母同是为宗室女就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郭信芳想了想,她的母亲现在就只有她一个女儿,将来还会给她生两个弟弟,如果将来她没有胞妹的话,她就是历史上赵昚的原配皇后郭氏。
但好不容易知道自己将来命运的郭信芳,心里可没有半分为自己可能成为未来皇后的喜悦。哪怕在史同圈中,宋孝宗是个糊咖,而她作为宋孝宗的妻子也因此相对安全,大概率不会被不会被其他穿越者所纠缠。但这一切对她而言,却如同枷锁一般沉重。
要是按穿越女的常规套路来看,她可能会是宋孝宗的发妻,如果她好好把握机会,就像之前看的那些历史穿越小说里的穿越者女主一样,熬过三十岁那年的死劫,保住并且教养好自己的五个孩子,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协助宋孝宗铲除奸臣,帮助他给岳飞平反,支持他进行北伐,辅佐他治理内政,让宋孝宗只宠爱她一个。等宋孝宗老了之后,传位给她的儿子,然后两个人一起去走遍大宋的山山水水,看遍名山大川,一生一世一双人。
但郭信芳可不是什么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现代她死时已至不惑之年,半生戎马,她历经风霜,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落寞,那些兰因絮果现业谁深,对她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有人称她为“爱无能”,她对此不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仿佛并不否认。
自她步入青春期开始,身边便围绕着那些试图以甜言蜜语博取她欢心的男生。身为家庭条件优渥的独生女,她也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期待。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培养下,她早已练就了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对于那些人的心思,她自然是一清二楚。想吃绝户,想把她当做跳板,门都没有。
然而,当她决定投身军旅,踏上那片属于强者的战场时,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在那里,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繁复的算计,只有实力与汗水的较量。她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在这片星空中崭露头角,成为那颗璀璨的明星。那时她身边围绕着的追求者,不再是那些心怀叵测的男生,而是那些与她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战友,甚至还有后来她在特种部队里的那位后来牺牲了的生死搭档。他们的追求也不再是出于功利与算计,而是真正源于对她坚韧品质的钦佩与欣赏,纯粹而真挚。
然而,郭信芳并未接受他们。她并非没有尝试过与他们相处,也不是他们不够好。而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对情爱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抗拒。她害怕,那份深沉的情感会让她失去自我,会让她在战场上变得软弱。
因此,每当想到将来可能会成为她夫君的那个人时,郭信芳的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她甚至觉得,在二十一世纪时被子弹贯穿的太阳穴到了宋朝又开始隐隐作痛。而且不只是头疼,而是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都疼。毕竟对她而言,成为那“南渡诸帝之称首”的后妃,并非是一件令人向往的美事。
在现代,史学家对宋孝宗赵昚的评价是“恭俭好书,不通声色”,这个郭信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历史上宋孝宗的功绩的确不容置疑。南宋经济繁荣是不假,但更多的是承继北宋以来的南方经济家业。
而在宋高宗赵构绍兴和议后的十多年,南宋到了“贪残昏谬者常居六七”的地步。完颜构的私人医生王继先,都贪污到资财数千万的地步。到了赵老狗“禅位”之前,南宋的官场,已经是“政以贿成”的场面。他成功的把曾经同仇敌忾抗金的南宋,打造成了腐败成风的南宋。
到宋孝宗即位之时,南宋已腐朽不堪。当年的丞相秦桧虽被诛灭门户,但其党羽余毒仍在。权贵纵横,用尽手段剥削压榨。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外加金人窥伺南侵,朝野生灵涂炭。
宋孝宗决意扭转颓势,他上位后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方面,他加强了集权,积极整顿官员队伍,裁汰冗员,惩治腐败,重视农业生产,使百姓富裕,生活安定,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可以说,宋孝宗赵昚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南宋不可能再苟延残喘上一百来年才灭亡。
现在再来看一下赵昚的后宫,郭信芳好好回想了宋孝宗后妃们的结局,因她拥有过目不忘之能,所以她对二十一世纪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除了宋孝宗第三任皇后成肃皇后谢氏,其他后宫女子的命运都是不怎么样,无一不是历史中没有名姓的女人们,花落人亡两不知。
然而就连后来做到太皇太后的成肃谢皇后,也不过是看起来面上风光,晚年生活虽然有儿孙相伴,但都非亲生。自从丈夫宋孝宗去世后,再没有人陪伴她说话,心中十分寂寞。而在宋宁宗登基后的第七个年头,七十一岁的谢氏也溘然长逝,她的结局其实与那些寂寂无名的后宫女子并无太大差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宋孝宗赵昚本人自诩不好声色,他的后宫没有宠幸者闻名于外,先后只有郭、夏、谢三位皇后以及蔡贵妃、李贤妃、张贵妃、陈淑妃四位有品级的妃子,除此之外还有十七位没有品秩的后宫。
宋孝宗的第一位皇后,成穆郭皇后,是他还是普安郡王时的原配。众所周知,大宋皇帝的子嗣都非常单薄,宋孝宗一共也只有四子二女,郭氏一共生下了四子一女,包揽了所有男丁,风头也直逼当年的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郭氏的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郭若节官至西京左藏库副使,祖父郭直卿任奉直大夫,她的父亲郭瑊官至昭庆军承宣使,母亲赵氏还是宋朝的宗室之女。
尤为显赫的是,她的六世祖是北宋的郭守文,也就是宋真宗继后章穆郭皇后的父亲。宋朝三位姓郭的皇后,有两位出自郭守文家族。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得出,郭氏家族与皇家走得很亲近。
而郭氏的路途也一片平坦,就在绍兴十二(1142)正月,被宋高宗赵构聘为养子普安郡王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妃。就在这年正月,赵瑗刚刚被封为普安郡王,距离成为皇子又近了一步,正月十九迎娶郭氏为妃,封咸宁郡夫人,当时郭氏十七岁(虚岁),赵瑗十五岁(虚岁)。
根据史书记载,赵瑗性格质朴,不喜声色,喜好读书,当然,他做为皇子的备选人,自然要注意洁身自好,就算是像杨广那样装样子也得装啊!何况赵瑗并不是杨广的性格呢。
因此,普安郡王的府里也只有郭氏一人。如此一来,郭氏的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少了许多后宅争斗。
当然,郭氏自己也很争气,进入王府之后,就拼命为皇家生儿育女。婚后第三年,也就是绍兴十四年(1144)生长子赵愉(庄文太子赵愭),隔一年(1146)生次子魏惠宪王赵恺,再一年(1147)生三子宋光宗赵惇,之后又生下了女儿嘉国公主和第四子邵悼肃王赵恪。五个孩子相继降生,特别是四个男孩的出世,大大缓解了南宋王朝的危机,也为赵瑗竞争皇后加上了重重的砝码。
因为,宋高宗赵构无子,已经非常尴尬了,如果接下来的皇帝仍然无子,势必会引起非议,百姓将会怀疑,宋朝是不是真的气数已尽了。
宋孝宗本身生育能力并不强,所以,郭氏能一口气生出四子一女,功劳实在太大。虽然后来郭氏的幼子早早夭折了,但其他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却健健康康地长大了。母凭子贵,郭氏在普安郡王府中的地位牢牢不可撼动。
按理来说,郭氏应该过得非常幸福才是。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爱捉弄人,赵瑗和郭氏始终生活在阴影之中。因为赵瑗虽然是养子,却很难得到宋高宗无条件的信任,宋高宗本身也希望能有一个亲生的儿子,这么多年一直都在等待奇迹的诞生。
另外,高宗膝下另一位养子赵璩的存在,对赵瑗来说就是巨大的威胁。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就更喜欢赵璩一些,甚至多次劝说宋高宗立赵璩为太子。而赵璩的养母是吴皇后,虽然赵瑗处处比赵璩优秀,但在名分上始终落了赵璩一等。
因此,赵瑗和郭氏虽然身份高贵,地位尊崇,却总是提心吊胆,生怕稍不留心,所有的荣华富贵甚至身家性命都会如同镜花水月一般。
大概也就是这种重压,再加上连续生产对身体的打击,绍兴二十六年(1156)六月初二,嫁进普安郡王府十五年、才三十一岁的郭氏去世了,她的长子赵愭才十三岁,最小的女儿才七岁。
这当然是悲惨的命运,她的儿女还没有成年,而他的丈夫登基还在六年之后。所以,郭氏生活无忧,其实没有过多少舒心日子,更没有享受最尊贵女人的待遇。她只是在宋孝宗登基后,被追封为皇后。因此,郭皇后的生活和荣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相反,她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
郭氏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丈夫登上皇位,而且直到她去世四年后,赵瑗才被册立为了皇子,晋封为了建王,改名赵玮。
就在郭氏去世的当年,身为皇帝的赵构就假借吴皇后之名,将吴皇后倚重的两名宫女夏氏和翟氏(谢氏)赐予宋孝宗,她们分别被封为齐安郡夫人和咸安郡夫人,后来就都成了孝宗的两位继室皇后。而郭氏直到半年后才得到追封,当年八月十三追封淑国夫人,又在次年(1161)改封福国夫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建王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更名赵昚,六月初四,福国夫人郭氏被追封皇太子妃。
同年六月十一,皇太子赵昚终于登上皇位,是为宋孝宗。八月二十六,郭氏被追封为皇后,九月二十三追上谥号“恭怀”,孝宗嫌弃不好,又在十月二十八改谥“安穆”。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驾崩后,十月二十九,宁宗把祖母郭皇后的谥号又改为“成穆”。只可惜,这些流于表面的名分对郭氏来说早已无足轻重了。
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任皇后,成肃皇后夏氏,袁州宜春人,为吉水县主簿夏令吉的孙女。史书里明确记载过夏氏出生的时候,众人看到有奇异的光芒穿过房间。她的父亲夏协感到非常奇怪,有相师认为此乃吉兆,预示着夏家这个姑娘将来必定不凡。等她长大之后,便以资貌入选后宫。
夏氏刚入宫时,为宪圣吴后阁中侍御,据说其人十分聪慧伶俐,吴皇后非常喜欢她。郭氏去世后,吴皇后将夏氏赐给赵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二十日封齐安郡夫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即位后,夏氏于同年八月二十八日进贤妃。夏氏是当时宫里品阶地位最高的妃子,并因此得到了协助吴太后料理后宫事务的权力。
夏氏品德端淑,体恤宫人,并对太上皇赵构及吴太后十分孝顺。赵构及吴太后非常喜爱夏氏,经常在赵昚跟前称赞夏氏有母仪天下的风范。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二十五日,赵昚便遵照太上皇赵构的旨意,册立夏氏为皇后。
乾道二年(1166年),夏氏拜谒家庙,为表对她的宠爱,赵昚给其亲属等十一人授官。夏氏的弟弟夏执中被恩封为奉国军节度使,其人淡泊名利,最初时曾谢绝过赵昚赐予的官职。在赵昚和夏皇后多次相劝,方才谢恩领赏。
夏氏有一个弟弟夏执中,早年间在家乡娶了寒门女子为妻,多年来夫妻感情十分和睦。夏皇后一朝得势后,却非常嫌弃夏执中妻子的寒微出身,认为弟弟如今已经是朝廷要员,应该娶一个身份高贵的世家女子为妻,方能配得上弟弟的身份。
夏皇后此后多次逼迫夏执中休掉结发妻子,但均被他拒绝。夏皇后又找来数位重臣之家的女子想要赐婚给夏执中,夏执中全无兴趣,再次拒绝。夏皇后见弟弟不妥协,又将主意打到了他妻子的身上,威逼其主动与弟弟和离。
此事被夏执中知道,他十分气愤,找到夏皇后问道:“汉朝宋弘曾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姐姐你也是读过书的人,难道连这句话都没听过吗?”夏皇后被问得一句话都回答不出来,见弟弟和妻子感情如此深厚,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逼他另娶的念头。
夏执中对妻子的忠诚和爱护,在当时被传为了一段佳话。而夏执中本人不为名利,当官时积极为百姓做实事,官声极好,因此被加封为“提举”万寿观(宋朝官名),宋宁宗年间又加太保之职。
有这样争气的弟弟,做姐姐的也舒心,但是夏皇后却没有活过年纪比她还大九岁的丈夫,乾道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二岁,谥曰“安恭”。绍熙五年(1194年)十月二十九日,改谥“成恭”。
夏皇后死后十年,当初与她一起被赐给赵昚的谢氏被立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成肃谢皇后。
谢皇后是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任皇后,丹阳人,她出身寒门,和夏氏的经历几乎相同,或许更加可怜。绍兴二年(1132年),谢氏出生在浙江绍兴,然而不幸的是,在幼年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万幸的是,谢氏那时被翟姓人家收养,随姓翟,而免于流离失所冻饿而死。
谢氏长大后被选入宫,与夏氏一样成为了吴皇后的侍女,赐予宋孝宗后被封为咸安郡夫人。宋孝宗即位后晋婉容,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十一日,晋封贵妃。乾道三年(1167年),成恭皇后夏氏去世。中宫虚位,翟贵妃代掌后宫。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奉太上皇命,立翟氏为皇后,恢复谢姓,其亲属十余人受到封赏。
这位谢皇后也是一位人物,她协助宋孝宗恢复岳飞名誉,严厉惩治已经死去的秦桧的家族,重用张浚和虞允文等主战派,力图整军备战,恢复中原,收复中原失地。虽然后来在各种势力的干扰下功败垂成,但宋孝宗在位二十多年间,南宋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政治有序,官员清廉,文化发展,创造了南宋历史上有名的大宋中兴,史称乾淳之治。这里面和谢皇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
由此,谢氏因辅佐宋孝宗也在青史上留下了美名,被称为铁腕皇后。清代光绪年《丹阳县志》盛赞谢皇后诗云:“中兴帝后岂寻常,映出蛟龙侣凤凰。女伴同行真不识,今来桥畔水犹香。”
据史料记载,在南宋的帝王中,宋孝宗是最节俭的。在宋孝宗执政期间国库里的银钱几乎不曾动用,时间一长,用来穿铜钱的麻绳竟然断了,而且在宋孝宗的后宫中,每日的开支也是有规定的。由于宋孝宗本人比较节俭,带动朝中文武百官以及后宫也很盛行节俭之风。
其实,在宋孝宗一朝,皇后谢氏的节俭才是最彻底的。谢氏出身寒门。也许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谢氏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当皇后以后也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她甚至自己洗衣服,一件衣服常常洗了又洗,穿了又穿。
绍熙元年(1190年)正月初一日,宋孝宗传位宋光宗,谢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尊号为寿成皇后。
谢皇后不仅生活节俭,在政治上也颇有魄力,可以说是杀伐决断、毫不犹豫。南宋历代帝王中,宋光宗是有名的惧内帝。宋光宗的妻子慈懿皇后李凤娘为人张扬跋扈,对待宋孝宗夫妇也很是不尊重,经常忤逆长辈。
据史料记载,李凤娘请求光宗立自己的儿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认为光宗才继位,不想那么早立太子。当然,孝宗也的确有他的考量,嘉王赵扩是光宗独子,出了名的不慧低能儿,没有堂弟赵抦(魏惠宪王赵恺之子)聪明,当初孝宗越过二儿子魏王赵恺立三儿子光宗,导致老二魏王早死,孝宗也蛮愧疚二儿子的,眼看着小孙子赵抦很聪明伶俐,就想让光宗立侄子赵抦,以安慰死去的魏王赵恺。因此,孝宗不愿意立嘉王赵扩。
而身为婆母的谢太后也批评儿媳妇要贤良淑德不要干预政事,李凤娘当时就发飙说:“我是六礼所聘的元妃,嘉王是我亲生的,凭什么不能立太子!”一句话讽刺公公婆婆,讽刺公爹孝宗不是高宗亲生子,嘲笑婆母谢太后不是孝宗原配发妻,把孝宗气得非要废了儿媳妇,谢太后同样怒不可遏。但太师史浩认为光宗才刚登基,若立即废后或会引起人们议论,不利于大局,坚决反对废后一事,而孝宗又已经退位为太上皇,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废后一事便因此不了了之。
这件事被李凤娘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宋光宗,谗言说恐怕光宗的帝位都会保不住,成功地让孝宗与光宗父子的关系变得紧张。此后,光宗对孝宗十分猜忌,渐渐发展到孝宗生病,光宗也不闻不问。
李凤娘唯恐光宗父子之间关系缓和,便想尽一切办法挑拨离间,让光宗与父亲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再无挽回的可能。后来孝宗思念儿子病重,光宗都不去看父亲,群臣哭求皇帝,光宗都不理。
孝宗至死都没有再见到儿子光宗,亲爹死了光宗也不出来办理丧事,装病不见大臣,把大臣气坏了,赵汝愚和韩侂胄就策划了绍熙内禅,以高宗吴皇后的名义让光宗退位为上皇,立嘉王赵扩为皇帝,是为宋宁宗,谢太后被尊为惠慈皇太后。
庆元六年(1200年)宁宗尊称谢太后为太皇太后。开禧三年(1207年)五月十六日谢氏崩于寿慈殿,谥曰“成肃”,附葬永阜陵。宋宁宗在成肃谢皇后去世后,恩赐其弟谢渊金两千两、钱十万缗、田十顷,后封和国公,足见宋宁宗对谢皇后敬爱有加。
除了先后相继的三个皇后外,孝宗还有四位有品级的妃子,即贵妃蔡氏、张氏,贤妃李氏,淑妃陈氏。
蔡贵妃是宜州观察使蔡荡之女,隆兴初入宫,乾道初封和义郡夫人,淳熙初进为婉容。淳熙十二年(1185年)冬,册为贵妃。两年后病故。
李贤妃入宫较晚,到淳熙三年(1176年)才册为通义郡夫人,四年后又进为婕妤。她是孝宗较为喜欢的一个妃子。其他妃子均无生育,只有她为孝宗生下一女,但出生仅五个月就不幸夭亡。李氏十分伤心,忧郁成病,一年后便去世。孝宗颇感痛惜,特追封为贤妃,并予厚葬。此事还一度引起一些朝臣的非议,认为孝宗“后宫宠幸多,宫中妄费”。孝宗不得不出面解释说:“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
张贵妃和陈淑妃都是在孝宗晚年入宫的。张氏先为同安郡夫人、婕妤、婉容,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被册为贵妃。陈氏初入宫时为新平郡夫人,孝宗退位后,才册立其为淑妃。
另外在孝宗后宫中,那些没有正式品秩的嫔妾总共也只有15人,其中乾道年间入宫的2人;淳熙年间入宫的5人;退位后入宫的8人。在统治前期,孝宗志高气盛,致力于恢复中兴,对后宫略不在意;到后期,尤其是退位后,由于意志消沉,情绪烦闷,后宫稍稍增多。
但即便如此,连同其即位前就已纳聘的在内,终孝宗一生,后宫嫔妃之类全部加起来也不过20几个人,同其它帝王后妃嫔妾成百上千的情况相比,确实称得上是淡泊声色。
由于不喜声色,孝宗的子女在古代帝王中也属于较少之列。尤其是在即位后,他勤于政务,无暇他顾,27年间竟无一子诞生。在孝宗先后共有的四子二女中,除次女为李贤妃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生,五个月即夭亡外,其余四子一女均为元配郭氏所生。
宋孝宗是风评不错的皇帝,后宫团队还如此,何况那些风流天子呢?后宫的美女多的恐怕皇帝本人都数不清,在那个不把女性当人看的时代里,如果不是和皇帝有点关系,还会有谁在史书里为她们记上一笔呢?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中,这些女孩子无路可逃,只能匍匐依附在男权制下。而令人感慨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些女性没有从那种维度里走出来,明明是独立自由的现代人,满脑子却是封建糟粕。
在郭信芳穿越前,网络上“嫡庶神教”可谓是大行其道。一直以来都有人执着于原配与继室谁大谁尊贵的问题,有些人的思维可以用走火入魔来形容,执迷于一个身份,而忽略身份并不代表实际地位的事实,原配什么都是尊贵的,哪怕她是个泼妇毒妇,也该站在制高点上,继室就是低贱的,得给原配牌位行礼,哪怕继室贤良淑德,也得受儿媳的不尊重,因为那是元嫡儿媳妇的资格,谁让你是继嫡……
然而,这种荒谬的观念,在郭信芳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刺眼。拜托,带清都亡了,就是带清也没有绝对的原配至上论。毕竟在封建社会里,无所谓原配继室,还是要看男人的心偏向谁,做为皇帝,他心里偏谁谁就尊贵,无关身份地位,根本没必要扯什么原配尊贵,继室低贱。做为现代人还一口一个原配尊贵继室低贱的,不觉得很可笑吗?难道都是女德班里出来的?
就拿成穆郭皇后与成恭夏皇后娘家人的待遇对比,郭皇后的父亲郭瑊最初是右朝散郎(正七品)、充秘阁修撰(从六品),孝宗继位后提拔(1162.8)老丈人为鄂州观察使(正五品)、提举万寿观;次年(1163)三月又迁昭庆军承宣使(正四品),妻子宗室女赵氏封淑国夫人;隆兴二年(1164)二月,郭瑊薨,追封荣王。
隆兴二年(1164)正月二十一日,追赠郭皇后的曾祖父西京左藏库副使、赠开府仪同三司郭若节为太保,曾祖母德国夫人曹氏赠福国夫人;祖父奉直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郭直卿赠太子太傅,祖母永宁郡夫人夏氏赠和国夫人。
随即就在次月二月十七,孝宗追赠继室夏皇后的曾祖父儒林郎、吉州吉水县主簿夏令吉为太子少保,曾祖母宜春郡夫人张氏赠荣国夫人;祖父太子少傅夏谷赠少傅,祖母永嘉郡夫人孙氏赠惠国夫人;父亲太子少师夏协赠少师,母亲和义郡夫人赵氏赠淑国夫人。
当年的闰十一月二十五,孝宗再次提高夏皇后娘家待遇,曾祖父夏令吉赠太保,曾祖母张氏卫国夫人;祖父夏谷赠太傅,祖母孙氏蔡国夫人;母赵氏福国夫人。
郭皇后有两个弟弟,郭师元和郭师禹;夏皇后有一个弟弟夏执中,再来看看弟弟们的待遇:
隆兴元年(1163)十月十一日:诏夏执中特与依格补承信郎(从九品);二十四日执中除閤门祗候(从八品)
隆兴二年(1164)正月二十六日:诏皇后弟承信郎、閤门祗候夏执中除右武郎(从七品)、閤门宣赞舍人(从七品)。皇后亲属恩泽依格二十五人。
乾道二年(1166)四月十三日:诏达州刺史(从五品)、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夏执中妻安人谌氏特封宜人,皇后归谒家庙推恩也。
乾道三年(1167)六月二十五,夏皇后驾崩;闰七月十九日:诏安恭皇后弟夏执中特与转宜州观察使(正五品)。(以后就要看两个死去的姐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高低了。)
淳熙元年(1174)四月:郭师元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从五品)、主管佑神观。
淳熙七年(1180)八月:郭师元均州防御使(从五品)、带御器械;郭师禹忠州防御使(从五品)、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
淳熙十一年(1184)九月:郭师元福州观察使(正五品)、提举佑神观;郭师禹利州观察使(正五品)、提举佑神观。
淳熙十三年(1186)二月:郭师元奉国军承宣使(正四品);郭师禹昭庆军承宣使(正四品)。郭师元早死,临死也没混上建节(节度使官)。
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四日:武泰军承宣使(正四品)、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专切提举训练所、宜春郡开国公夏执中授奉国军节度使(从二品),提举万寿观。(起点低的夏弟弟却率先建节。)
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昭庆军承宣使(正四品)、提举佑神观、吴兴郡开国侯郭师禹授保大军节度使(从二品),提举万寿观。(就在孝宗内禅的前一个月才给郭弟弟建节。)
淳熙十六年(1189)五月:保大军节度使(从二品)、提举万寿观、吴兴郡开国公郭师禹特授太尉。(郭师禹亲外甥光宗已经继位)
绍熙三年(1192)六月:郭师禹特授少保。
绍熙五年(1194)十一月七日,诏:安恭皇后亲弟夏执中长男合门宣赞舍人允言应奉日久,特除带御器械,候服阕日,先令额外供职;次男允功、允弼并除合门祗候;女夏氏特封安人,从侄日新、亲属谌大本、女夫杨源并特转一官。(此时宁宗已经继位。)
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少傅、保大军节度使(从二品)、充万寿观使、郭师禹为少师(正一品)、永宁郡王。
庆元二年(1196)九月:郭师禹太保;十月,太傅、永宁郡王郭师禹致仕。十一月十一日,诏:成穆皇后亲弟故太保永宁郡王郭师禹【可比附吴益、夏执中体例】,长男授特除合门宣赞舍人,次男拓特与带贴职,并候出官祗授。亲侄揄、扬、女夫张沆、从侄抡、操、揆及皇后亲舅之子赵彦梁,并特与转行一官,内选人比类施行。(到了宁宗,亲祖母、原配郭皇后的亲属才能享受和继祖母、妾扶正的继室夏皇后娘家的待遇。)
庆元五年(1199)十月:郭师禹追封广陵郡王。
的确,宋朝吸取了汉朝的经验教训,不让外戚坐大成事。但是,郭皇后的亲属们,得到的待遇却实在太差,就连应该获得了晋封也没有。尤其是她的弟弟郭师禹、郭师元,在宋孝宗时期,官职不过正四品的承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