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筠筠面色凝重,依着罗隐所言处理尸身的要求,她双唇轻启,开始吟诵起往生咒术。随着咒术的施展,幽幽的往生之火燃起,火苗逐渐包裹住罗隐的尸身。
往生的火焰跳动闪烁,似在温柔地抚摸着逝者的身躯,又似在无情地吞噬着他曾在世间的一切痕迹。
司筠筠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焰,看着罗隐的身体渐渐在火光中化为乌有,直至最后一缕余烟,消散在阴冷潮湿的甬道空气中,仿佛他的信念、他的过往,都随着这烟雾彻底从这个世界消逝,只在司筠筠与容时心中留下无尽的震撼。
司筠筠眉头紧锁,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与困惑之中。
她不禁去想,究竟是什么让罗隐对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产生如此强烈的质疑?难道宗门所宣扬的正义与自己内心所认知的正义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与分歧?可是他毕生苦苦追寻的信仰,为何仅仅因为信念的动摇就不愿再活下去,而不是鼓起勇气去捍卫自己的信仰?
司筠筠的内心如同被迷雾笼罩,她无法理解罗隐所追求的正义,究竟是执着于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遵循正义的轨道,还是不论过程如何施行,着眼于最终结果的正义性。
在她看来,信念固然重要,但生命亦不该如此轻易被舍弃,可罗隐的决然又让她不禁怀疑自己对正义与生命的理解是否太过浅薄。
容时则满脸愁苦,内心陷入了道德天平的艰难抉择困境。
此前,他一心只想查明小妹之死的真相,期望能在大哥与母皇之间维持二者关系的平衡,让海皇宫从前的和睦得以延续。
然而,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他惊觉自己已然深陷矛盾的炽热熔炉之中。这座熔炉无情地锤炼着他心中亲情私欲与责任公义的天平,使他在两者之间痛苦挣扎。
他曾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妥善处理好这其中微妙的平衡,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深知自己无法像罗隐那般,以纯粹而坚定的信念去义无反顾地追求正义。
无论是割舍珍贵的亲情,还是抛下肩头的责任,对他而言都如同挖心割肉般痛苦,他根本没有勇气去承受这样巨大的创伤,更不知道该如何去修复那一旦破碎便可能万劫不复的情感纽带。他在这矛盾的漩涡中徘徊不定,仿佛迷失在黑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的方向。
震撼之下的沉思往往是一场灵魂深处的自我叩问与觉醒之旅。
司筠筠站在原地,久久不能释怀,她的眼神中不再仅仅是困惑,更有了一丝坚定的萌芽。这一场变故,让她开始从一个懵懂的追随者,逐渐向一个有担当、有思考的求道者转变。
而容时,在痛苦的沉思中,也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的软弱与逃避。他明白,自己一直试图在亲情与公义之间寻找捷径,却忽略了真正的勇者是敢于直面矛盾、抉择艰难的。他在沉思中暗暗发誓,要像罗隐一样,哪怕内心充满恐惧和犹豫,也要迈出追求正义的第一步,不再被亲情的枷锁和责任的重压束缚住前行的脚步,哪怕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哪怕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失去一些他珍视的东西。但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和那些信任他的人。
司筠筠望着手中那两件罗隐拼死托付的信物,它们在这昏暗的甬道中散发着神秘而凝重的气息。尽管内心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她却始终未曾有过一丝想要打开的念头。
在她看来,这两件信物承载着罗隐最后的信任与期望,是一份无比沉重且神圣的嘱托。她深知,随意开启不仅可能违背罗隐的本意,更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不仅仅是对罗隐的尊重,更是她坚守原则与底线的体现。她默默将信物小心收好,此刻的她,已在心中暗自决定,待查明海族公主死亡真相,为族人报了仇,她定要将这两件信物完好无损地送到罗浮山鹤影秋手中。
昏暗幽邃的甬道里,司筠筠和容时并肩缓行,沉重的氛围如实质般压在他们肩头,两人皆沉浸于各自的思绪之中,一路无言。唯有彼此的脚步声在寂静中轻轻回响,仿佛是他们内心波澜的微弱呼应。
不知走了多久,司筠筠的耳畔忽然捕捉到一阵 “滴滴答答” 的声响。这声音与她之前贴在墙壁上所听到的水滴声极为相似,只是此刻更为清晰、密集。
司筠筠微微一怔,脚步下意识地放缓,她转头看向容时,轻声说道:“你听,这水滴声与之前我在墙壁上听到的极为相似,只是如今更加密集了,我觉得可能有蹊跷,要不要去看看?”
容时原本凝重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他微微点头,回应道:“去看看也好,只是我们务必小心,不可大意。”
司筠筠应了声。
两人遂调整步伐,沿着甬道侧壁,小心翼翼地朝着声音的源头摸索前行。
随着他们的深入,那水滴声愈发清晰清晰。周围的空气愈发阴冷潮湿,浓重的寒意透过衣衫直沁骨髓,但他们的脚步却未曾有丝毫迟疑。
司筠筠与容时沿着那幽冷甬道中回荡的 “滴滴答答” 声,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这阴森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