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精华】【科普安利|乔琳·阿普尔比】
来自:Momo
2024-02-14 已编辑
虽然觉得乔琳·阿普尔比真的还需要我来科普吗,但是今年终于轮到我去见她了,所以必须给我女神写个安利贴。
跟我一起念,入我玛丽神教,保你滚到尖叫!
(好吧,我知道这个口号很土,别骂了,别骂了,孩子已经在哭了.jpg)
长文预警,主要讨论乐队Vio Velvet(简称紫绒)的六张专辑和女神的个人专辑。如果我有什么疏漏的地方,请大家补充!
Here we go!
【1. Vio Velvet的开始】
1989年的洛杉矶,一群姓氏首字母凑在一起能组成BABY这个搞笑名字的摇滚青年凑在了一起。除去鼓手罗拉·贝利是被表哥,也就是吉他手罗德·约夫强行拉过去的外,贝斯手史蒂夫·布鲁克斯和主唱乔治·阿普顿都是罗德在高中时期结识的朋友。受到70年代朋克乐队New York Dolls的启发,他们决定故意使用B.A.B.Y.这个名字。
这群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高中孩子很快就在洛杉矶的地下圈内部建立起了人脉,开始打造出一支继承了噪音摇滚和佩斯利地下音乐风格的乐队。史蒂夫作为乐队里唯一一个大学生,为乐队提供了车库用来排练,还提供了一部分启动资金。他事实上还兼任乐队经理的角色,为乐队寻找演出机会。
但问题在于,主唱没把这份乐队爱好当成是未来发展的事业,在乐队成立后的第二年,他决定离开洛杉矶前往马萨诸塞上大学。而失去了主唱的BABY陷入了解散的边缘,他们决定改革乐队,将乐队从BABY改为Vio Velvet,并且重新招募一个主唱和一个节奏吉他手,或者一个主唱兼节奏吉他手。
而在美国的另一侧,17岁的乔琳·阿普尔比还在纽约一所精英女子高中读书。这所学校以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著称,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这让她很容易就在同学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她在一边忙着担任学校乐团竖琴首席的同时,还偷偷组建了一支学生摇滚乐队Vacuum。他们从翻唱乐队起步,很快就发展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乐队。
但乔琳同样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她的同伴们都决定去上大学,乐队马上就要分崩离析了。她是不是也要上大学呢?她曾经想做个职业竖琴家,可很快她就意识到她自己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竖琴演奏家,但她永远不能成为大师。现在她是否应该跟她的同学们一样,去一所常春藤大学,然后按部就班地走入社会主流呢?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开始转动。1990年夏天,为了庆祝朋友和自己的17岁生日,乔琳飞回了她长大的洛杉矶,在老牌摇滚俱乐部The Roxy门口遇到了纽约时的老邻居罗德·约夫。后者大喜过望,立刻对她发出了加入乐队的邀请。
在犹豫过后,乔琳接受了罗德的邀请,并且用超强的表演和歌曲创作打动了乐队的鼓手和贝斯手,从此Vio Velvet真的诞生了。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乔琳和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生活在纽约,她要如何跟乐队一起排练?更何况,她是个未成年人。幸运的是,乔琳的母亲玛丽亚·阿普尔比年轻时是个嬉皮士,对女儿的管教以鼓励为主,乔琳很快以一份接近完美的SAT成绩作为交换,获得了暂时离开学校,在家上学的特权。然后她一个人回到了童年时长大的洛杉矶,开始同乐队一起工作。
当然,玛丽亚之所以敢这么放纵女儿,是因为她正在争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调动,不到三个月后,她也被从纽约调动到了洛杉矶。不过很快,她又因为升职被再次调回了纽约,这是后话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历史了,乔琳顺利从高中毕业,放弃了到手的耶鲁大学早申录取,选择给自己一年机会,看自己能否在洛杉矶取得什么成功,搞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1年,紫绒开始正式录制自己的样本唱片,如《19》《Without You》等,并且开始在加州地区进行巡回现场演出。与此同时,他们在一家名为蓝色蝴蝶的音乐酒吧驻场表演,在那里乔琳接触了比以往更多的英国摇滚乐。紫绒本身也开始吸引了一些唱片公司的注意。有制作人向乔琳提出作为女孩流行组合的成员出道,但被她拒绝。
在乐队第一份满意的Demo完成后,乔琳将磁带交给了R.E.M.主唱迈克尔·斯蒂普。后者在听过这份样带后将他们介绍给了洛杉矶制作人贝斯尔·巴拉德,紫绒开始跟巴拉德一起合作录制他们的第一张唱片。乔琳和巴拉德的合作非常顺畅,前者确立了实验性和挑衅性的音乐创作基调,后者则为她的创意引入了更多流行感,再加上乐队其他成员的精彩贡献,紫绒的首张录音室专辑《非法宿醉》诞生了。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19岁少女作为主导,写出了美国历史上销售最快的专辑之一。事实上,这只是个开始,20世纪美国最畅销的一百张专辑里,紫绒有四张,跟重摇滚乐队齐柏林飞船排在一起,超过了老鹰乐队。
【2.音乐之路】
乐队贝斯手史蒂夫将他们的新歌带去了他兼职的电台播放。不过他绝对没想到,这首后来被视作经典绝情分手歌的《Without You》在没有唱片公司支持的情况下能在西海岸的大学电台中走红。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电台版病毒式传播。
总之,本来就对紫绒感兴趣的唱片公司们开始竞相争夺他们,各种唱片邀约纷至沓来。搁一般乐队可能在这个阶段就被最好的数字哄骗,然后开始给唱片公司打工,但乔琳发挥了家世的超能力,在大律师的帮助下签进了麦当娜和华纳共同成立的小牛唱片。虽然乐队事实上失去了对唱片的控制权,但是比起那些被唱片公司坑害的年轻乐队,他们已经算幸运得多得多了。他们还在那里同乐队后来的长期经理人哈利·奥赛里结成了同盟。
接下来的事大家应该就非常熟悉了。紫绒分别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发行了后来被称为“名气的故事”的三张专辑《非法宿醉》《鱼缸》《It’s OK To Be Human》。
之所以它们被音乐杂志总结为“名气的故事”,是因为它们基本上讲述了一支摇滚乐队从生到死再重生的故事:
《非法宿醉》:乐队从挣扎困惑的青春期取材,涵盖了想要取得成功、征服世界以至于可以下决心抛弃一切的主题。
《鱼缸》:成名后感觉生活被困在一口透明的鱼缸中,美好得像是楚门的世界,又嘲讽了媒体和名人崇拜如何被大众奉于神坛的社会现状。
《It’s OK To Be Human》:拥抱人性的缺陷,开始内省并且找到自我内核的平衡,宣布乐队正式成年。
因此这三张专辑也被粉丝们调侃为“摇滚乐队如何投胎三部曲”——喝个烂醉,摔鱼缸里,然后重新做人hhh
严肃地说,尽管紫绒此时内部关系还算平稳,但是乔琳以她极其丰富敏感的触觉挖掘了乐队的生活被名气和财富冲击后发生的变化,实际上将这三张听感并非完全一致的专辑统一到了一起。
如果仔细想想,这个三部曲几乎很有预见性地写出了紫绒自己的故事——取得成功,在巅峰时期崩溃,又重新和好。但这也是后话。
这三张专辑我个人最喜欢的其实是乐评评价最低的《鱼缸》。这张专辑诞生于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在原本应该是二专的三专《做人》被唱片公司否决后,紫绒只得重新撰写专辑。于是乔琳在一夜之间写出了《一首情歌》,它的原名叫做《热单一号》,足以看出乔琳当时内心的愤懑了。
可也许正是这种痛苦促使这张专辑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两张专辑的听感,乔琳在大部分专辑中都很少表现出这种不稳定的情绪。《鱼缸》里的乔琳听起来像是一只受了伤的稚虎迫切想要逃出牢笼,她常常表现出虚张声势的咆哮声,假装自己是只森林之王,可实际上她声音那种虚弱和茫然感一览无余,几乎让人有种怜爱感。但等你真的开始怜爱她时,你又会被她的音乐立刻揍回现实,现在你也是楚门世界的一部分了,你被她的表现欺骗了,你表现出了她想要你表现出的情绪。到最后,你只能鼓掌说,表演得好!
而且作为一个非常会在歌词里讲故事并且掩饰个人故事的女人,乔琳在《鱼缸》中表现出的真实讥诮实在非常难得,是个人情绪拉满的一张专辑。
此外这张专辑里有我最爱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这是很罕见的早期乔琳承认脆弱的时刻,真的字面意义上拯救了我的生活。
另外,首专《非法宿醉》堪称另类摇滚入门必听,听感好,噪音墙厚厚的也很顺耳,旋律更是没得说,歌词还很贴近青春期生活,但凡15到28岁都逃不过的歌词,几乎是把当时噪音摇滚和迷幻摇滚最好的技术拿来写流行乐,能不迷倒你算我输!
当然,如果你自诩不需要入门了,那三专《做人》就是必入的,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横跨多个流派,让你彻底明白紫绒为啥在技术性上没有任何喷点,还能活得像个Pop乐队。更可怕的是这张双碟还很先锋,《宇宙恐惧症》一响,足以high到让你忘记这是90年代的氛围音乐,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性上讲一点年代感都没有,简直引领潮流的那种。
《做人》里还有《再见,拉斯维加斯》这首梦泡中公认最伟大的歌曲之一。这歌有多好呢,打个比方,有乐评说“其他乐队拼了命地得靠违禁精神药物和60年代音乐实现这种效果,可紫绒生来就在天堂”。
还有现在已经是欧美派对金曲的《深夜电话》和体育场大合唱《醒来》,更别提每个美国人都绝对听过的《我们乘风去》了。
《做人》是1996年《滚石》年度最佳专辑,虽说《滚石》审美很土很直男,但是这个分量是绝对不轻的。更别提格莱美的年度专辑和最佳摇滚专辑了,大家都明白这评价不一定是你心目中最好的,但绝对不是水出来的。
总体上,这三张专辑连起来听有种在探险的感觉,你会感觉自己在一艘舢板小船上,顺流直下,冲入你不该去的大海,在波涛汹涌中死命挣扎。在这惊心动魄的旅途中,乔琳美丽的歌声一直像是灯塔一样指引着你,将所有松散的主题收拢在一起,然后带你直抵她创造出的应许之地。
但要说更能制造出颅内高潮的还得是紫绒接下来的第四张专辑《乌托邦余烬》。
不过在说这张专辑前,有必要指出一件事,三专结束后小牛跟紫绒的合同到期,各大唱片公司早就开始向紫绒求|爱。他们这时候不仅是20世纪商业意义上最大的摇滚乐队之一,而且在艺术地位上也真正跻身了最伟大的摇滚乐队行列,因此有不少公司的报价非常夸张,其中最为夸张的还要属小牛的母公司华纳。
华纳这时候处在风雨飘摇中,又跟小牛唱片关系一般,绝对不能失去紫绒的影响力,于是他们开出了巨额支票——史上最大的唱片合同!紫绒最后同意了,拿下了这份估值八千万美元的合同,同华纳一起成立了紫绒自己的厂牌巴比伦。
被签入华纳后,紫绒交出的第一张专辑就是《乌托邦余烬》。在一千万美元预付费的支持下,乐队这次想要疯狂探索摇滚乐未来的手又按耐不住了,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弦乐、嘻哈节拍、Funk与摇滚之间的美丽结合,乔琳开始进一步拥抱自己的古典背景,将整张专辑在音乐性上推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这可是张在全球狂卖2000万张的情况下还能被婊叉打十分的神专!我记得有个采访里Blink-182乐队的贝斯手说他不同的情况下买了18张《乌托邦余烬》,就因为他太喜欢专辑里那种和谐到完美的编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