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1游戏玩了我-bys > 第69章 第 69 章

第69章 第 6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一习一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一习一 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一习一 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一习一 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一习一 的“一习一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第一段,南怀瑾教师已说出不可分读,要you学问de读,才是读书人de骨气!

注解1:朱熹大人错就错在一条一条圈开来读了

注解2:标点分段错误5处

1.应该是:『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朱熹大人把2.3分开了

2.应该是『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朱熹大人去掉泛爱众,而亲仁之间de标点

3.应该是『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朱熹大人去掉则不威前标点,去掉则勿惮改前标点

4.『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朱熹大人改求之与后问号为逗号

5.『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朱熹大人在富而好礼后分段了

以上五处是分段标点错误,而老臣要说则是:朱熹大人最大问题是斟字酌句理解,而不是通读de注解。这样不可识文断字,非常容易陷入刻板。

那这个圈开来读论语问题,关大人想怎样解决?丞相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