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我的精神体是微生物 > 第18章 农场

第18章 农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我们今天下午做什么?”黎敏趁热打铁地问。她似乎必须要有一些计划才会安心,哪怕是三言两语的计划。

晏毫看着桌上所有盘子碗终于在叶千尘把碗推给楚云影之后都空了,示意她们收拾自己的餐具:“既然正好聊到食物,去塔外面看看我们的食物来源吧。”

黎敏一听就兴奋了。她可还记得晏毫说供应食堂的食材都是塔里的能力者自己种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近距离看到活的米饭了?还有青菜?”

在工业区,非相关职业的人是没有权限接触原料的,食物原材料也不例外。

工业区的绝大部分生活物资以标准化商品的方式出售。像是食材的话,能买到的就是清洗筛选过、切片处理好、可以直接放进烹饪机器人的那种食材。

人们在网络上分享手工烹饪教程的时候,也基本上都是从这一步开始。

工业区设置了巨大的浮空生产层,截留照射在工业区表面的太阳光能,一小部分分流给模拟天空的照明,绝大多数则都用于食品的生产。

作物的种植、经济动物的饲养以及前期加工处理的环节,全部都在距离地面遥远的高空进行,因此普通人想要触碰它们就变得很困难。

以前人们还能去过渡区旅行一下感受自然世界,自从星虫出现之后,整个过渡区就和危险前线没什么两样了。

这种模式虽然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个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小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有很多小孩子在开始上学之前,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市场的货架上长出来的。

因为工业区的生活范围内没有初级生产,怎么向小孩子解释“人类怎么改变了‘吃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生物存活问题”,变得有些麻烦。

而且食物生产问题还跟工具制作不太一样。

像是普通的生活物品,人们至少还能挺容易地把成品拆掉、返回接近原材料的状态,也能重新组装做个新工具。如果小孩子有兴趣,拆拆家里的小物件儿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

动植物被加工成食材之后,几乎已经看不出原本对应的动植物的模样,更没法恢复成还在生长时的样子。

当然,食材的生产过程会被制作成影像,可以让学生看着学习。

但是人类好像仍然能够识别出来触手可得的实体,并且更偏爱一些。

亲手触碰过的东西,不管是做好了还是搞砸了,往往比只在书上看过记忆更快印象更深。

三区行政中心每年发布各职业实时的社会贡献度,允许人们比照着准入门槛和收益提交更换职业的申请。

没有意外的话,一个职业的收益低应该会减少人们选择它的意愿,而人们选择意愿的高涨又会削弱一个职业的收益。

但是农业和其它涉及食物原料的职业打破了这个规律。如果不更改算法,这几个职业的社会贡献度会每年都处于一种“过饱和、需要下降”的程度。

但是再怎么降也得有个限度吧,工作和不工作的人拿一样的社会最低保障,是不是有点不合适了!

有人觉得这个现象和不让大众接触食品原料生产有关系,但是争论了几十年也没有人提出更好的方案。

后来反而是三区行政中心换了个思路。

她们直接锁定了食品原料行业的社会贡献度,让它们变成标准值,食材价格也保持固定,而其它职业以此为参考进行变动。

至于选择从事农业的人真实动机是不是只想要那种靠近食物来源的安全感,这个实在也不是行政中心能管的范围了。

反正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总归是能允许一小半人在摸鱼的。

至少横向比较来说,三区还是比较繁荣的一个区——在星虫出现之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