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重生之我带全族去谋反 > 第3章 第 3 章

第3章 第 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又有个婆子风风火火跑进来,叫她。

“李婆子!你跑这里来做甚,她眼看就要死了,上头有话,不许管,更不许救呢……你是有天大胆子不成。”

李婆子哀求着:“好妹妹,你就当没看见我。”

那人疑道:“她一个坏事做尽的乡下胚子,又不供你吃穿,你管她死活?”

“我幺女病重的时候,苏娘子给了我一根金钗,救了她的命哩。做人得知恩图报啊,否则与畜生何异……”

后来的话,后来的事情,疼昏过去,在昏昏沉沉中咽了气的苏织,再也不能知情了。大夫究竟来没来,其实也无关紧要。那时她抱定死一人保全族的决心,就有仙丹,也不会肯吃。

思绪飘远之际,有个脆生生的嗓音在身前响起:“主家娘子吃过野樱子吗?那个也好吃,比这个还甜,今天没找到,下次找到了我给主家娘子送来尝尝?”

是阿月。

她仰着小脸,看着她甜甜的笑,眼中盈满真诚。

苏织摸摸她微带汗湿的头发,说:“我知道你,你是里正伯伯家,大房幺女对不对?论辈分,我是你姑姑呢。”

她眨了眨眼,少女俏皮可爱,出乎意料的好说话。

阿月喃喃着,“我们可不敢和主家娘子攀辈分呢…”

苏家是大家族,男耕女织繁衍子息,家族人丁在淮阳盘根错节,单是淮阳城里住着的就有上百口子。苏织的祖父是城中主支族长,也是家族里最有出息的子弟,以前在京里当大官,好像是什么院子里编什么东西的。

具体编什么,阿月也不懂。她隐约想,可能在京里编竹篓或者井轱辘绳之类的,也比乡下要厉害吧。就好比在他们帽顶村,大家都是跟在鸡屁股后面捡鸡子儿,可她跟着阿娘去赶集,县里两文钱能买三个鸡子儿,到淮阳城,两文钱就只能买一个了。

阿翁说,主支族长告老,城里住絮烦了,回到祖辈住过的村里,建起十里八乡头一份的青砖大宅。宅子建成三五年了,虽说平日也没人回来住,但他们帽顶村的人,出个门子腰板子都更硬挺呢。

“说出去是同一个祖上,可这祖宗也分远近。咱们村十户里头八户种着人家的田,端着人家的饭碗。放前朝,人家是地主老爷,咱们就是人家的奴婢。主家心善,租子收的少,也不把咱们当奴婢,不摊派劳役给咱们。逢年过节,也当亲戚似的走动起来,但咱们可不敢拿大,真把自己个儿当亲戚了。”阿翁在酒后曾这样嘱咐几个叔翁和爹爹叔伯他们。

“那不能,那不敢。咱可不敢充大头,主家的亲戚是谁,那都是城里富户,都是员外呢”,三翁翁吃多了酒,就跟磕头虫似的头一点一点。

“咱淮阳苏家人心善哪。”,三翁翁边点头边感慨。

“不论其他。就说咱身后的帽桐山,那都是主家的,还不是随便咱们捡柴打猎拾果子?”

三翁翁放低声量,嗓音黏黏糊糊:“你们也知道,我二小子岳家的堂妹生得好,去城里赶集时,被苏家粮铺掌柜娘子看中,说给了他家小子。掌柜娘子曾经是苏封员外夫人的丫鬟,那小子从小就跟着员外家的少郎君读书,后来又陪着少郎君跟商队,走南闯北见得多……”

三翁翁讲话永远没有重点。

阿月在酒桌旁边假装认真给他们砸核桃当下酒菜,一边偷听一边心里嘀咕。亏阿翁他们不嫌他啰嗦,还都听得认真。幸亏她跟着爹爹去淮阳城卖粮的时候,见过‘走南闯北见识多’的那个黑小子,否则就三翁翁这一拐十八弯的关系,谁晓得是哪个。

阿月多聪明啊,她面上不露痕迹,天真无邪的将剥好的核桃仁捧到桌上,大翁翁夸她能干,在盘子里顺手摸了根青瓜给她。

阿月笑的眉眼弯弯,捧着青瓜一口口吃的满足。青瓜贵呢,这几年他们自家种的多了,才不值钱,但平日里结了好瓜,都要摘了码好,送进城换钱。

“我家二小子和他们一桌吃酒,他们说啊,永安那边的苏家,可不比咱们主家和善。他们那头也靠山靠河,地肥比咱们好,过得可不如咱们。主家收租一分不少,乡里人要用柴火,每年还要交柴薪钱。进山摘了果子打的猎物卖了钱,也要交一份给主家。”

长辈们就一片惊呼。说没几句,又都窃窃着,讨论主家会不会也学着要钱。

阿翁就说:“咱主家心善,没有不顾乡亲死活的道理——从前闹灾,主家不光免了咱们的租子,不是还派人运粮回来救济咱们!”

大家又一致赞叹,赞颂我们淮阳苏家人品性好,心地善良,团结一心。

“只是,”,阿翁话音一转,“咱们也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

他板着脸严肃说:“主家的小娘子回村里暂住,不管听到什么传闻,都不许你们出去嚼舌根。家里的婆娘也都各自管好——过几日山上打了猎物,都拿顶顶好的先去问问主家要不要。”

阿月心里想着阿翁的教训,尽管心里很想和仙女似的主家娘子亲近,却也怕惹怒娘子,万一她回家告状,不许他们上山打猎摘果子,那可糟了。

一边琢磨,一边又忐忑:这捧红子刺是不是少了点…可这趟上山带着几个刚学会走路的小毛头,跌跌撞撞,实在不敢去远,没什么好东西……若不然,红子刺的树叶分主家娘子一把,回去炒茶也香得很呢。

苏织拿起几个果子放在阿月手心,说:“我在家里排行第五,你不想叫我声姑姑,要不然,你唤我五娘子吧。”

她略微提高音量,朝不远处那群嘻嘻哈哈没个正行的孩童微笑,“你们也都这样叫我呀。”

深秋的天,高且阔。山风自帽桐山而来,带着深山草木清香,扑人满怀。年方十二岁的苏织,身量尚未长开,逐渐褪去稚童的懵懂,站在村口的树荫石磨旁,如同阿翁太婆们口中神仙身边的玉女,却又不止玉雪可爱,而是渐有殊色。

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幕深深地记忆在孩子们心中。帽顶村的孩子们在长大后际遇各不同,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五娘子都是他们心中最独特的存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