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器做出来的瓷器,表面的釉没有成形,是因为什么呢?
那肯定是这段化学反应没让它完成好。
林施微努力回想脑袋里残存不多的化学知识,化学反应不够,要么是反应物不对,要么是条件不对。
便问他:“你用的土,还有稻草灰,和以前是一样的吗?”
器苦着脸说:“稻草灰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这里的土,和咱们那里的土,肯定是不一样的啊!”
“怎么个不一样法?”
“咱们那里的土细腻,这里的土一共就这几种,我已经是挑了最细的土用,摸着和家中的也差不多了。”
“还有吗?颜色上呢?”
器叹了口气,“就是在家中,土也有不同颜色,想来这应该没什么要紧的。”
林施微想了想,土的颜色不一样,应该是金属元素含量不一样导致的,但是这种东西又涉及到她不懂的领域了,便说道:“若是粗细的原因,咱们可以多洗一遍土。”
“洗土?”
“对,用更多的水,更细的麻布,再洗一遍。”时下的陶工已经会将土淘洗一遍,用水浸泡陶土,搅拌以后将浮在上面的轻杂质撇去,再用麻布过滤,如此便可得到没有杂质的土,做出来的陶器会更加干净细腻。
器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那就先试试吧。”
这里的奴隶虽然比他们地位还低,但是也有自己的活计,根本不听他们的指挥。
林施微和其他从盘龙城过来的人便在自己工作之余,帮着他又淘洗了一遍陶土。
等到再次烧窑的时候,所有人都紧张地看着出窑的“瓷器”。
这个备受关注的瓷器依然和上一次一样黯淡无光,粗糙不防水。
器被小胡子用鞭子抽了一顿。
而林施微则被小胡子带离了陶器作坊,同行的还有圜。
“我带你们去见青铜作坊的人,”小胡子在路上才对林施微讲明原因,“他们做范的人有些东西想请教咱们,到时候你们照实说便可,不明白的不要胡说。”
圜点点头,问林施微她们盘龙城有没有青铜器。
林施微敷衍着说“本来是没有的,商人来了以后就有了”,其实一腔心神早已飞出了牛车。
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制陶作坊,望着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恨不得立刻跳下马车,成为一个能主导自己生活的自由人。以前的身份虽也有不自在时,却不像如今,每分每秒都不属于自己,一条命也系在别人的意志上。
制陶工坊在西城外,而铸造青铜器的地方在北城外的紫金山上,圜不是第一次来,在路上讲起了青铜器制作的主要流程。
“他们一般先做个青铜器的模,然后在模外面用陶土做范,他们对范的要求一是要强度足够高,二是透气性好,跟咱们的陶器不太一样。”
林施微这才稍稍上了心,穿越几千年,她却从没做过青铜器。尧舜禹时期便有了铜铃,到后来因为夏王爱酒,青铜爵流行开来,她只见证过青铜器的发展,却不明白其究竟是如何做的。
到了山上,跟着小胡子来到青铜作坊,很快便见到了做青铜器的人,也突然惊觉,如今的青铜器竟然做到了如此精美的程度。
大部分时间都是圜在解答,林施微听他们讨论。
“上次我们烧制的范有不小的裂缝和气孔,做出来的青铜器表面精度差了很多,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圜沉思片刻,问:“你们烧制的时候,是不是一直通风了?”
那人点头。
圜轻笑,“那就是了。陶器烧制过程中,若是见风,烧制出来的陶器表面就会粗糙,而且容易碎裂。像我们做的陶器是给贵人用的,全程都是密不透风的。而你们要适当把控通风的时间。”
那人恍然大悟,“前年你来,提到过通风可以增加范的透气性,我们才一点点增加通风时间,做出来的青铜器表面越来越精细,却没想到通风时间过长也不行。”
“你们可以再试试,多试几次就知道了。”圜很有实验精神地回他。
林施微却在心里盘算了起来。
通风。
别人不知道,她却知道,风就是氧气。
有氧气的化学反应,不就是氧化反应?没有氧气的,那不就是还原反应了?
仿佛开窍了一般,她立刻想到,最早时候烧陶是露天的,自然是完全氧化反应,那时候的陶器表面非常粗糙,而后来有了窑室,才有了表面细腻有光泽的陶器诞生。
如今最流行的灰陶,应该就是还原反应,将那些会与氧气产生反应的金属都尽数固定在了陶器中,才会比过去的陶器细腻许多。
而瓷器,是比陶器更细腻、更致密的存在,就应该是在密不透风的窑室中烧制。
可是,为什么她们烧制的时候已经密闭不透风了,却还是烧不出来瓷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