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蓝没声好气道:“歹竹出歹笋呗。”
胡老三哦了一声,说:“你也不是十八二十岁了,别再像以前闷头往前冲,做事之前多想想圆圆。”
于知乐转头瞄了一眼,两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的胡老三更像一位严肃的兄长。
“杜十是黑市那边的人。”宁谭说。
一提黑市,在场知道内情的人就懂了,他就是咽不下被吞三千块钱的那口气。
宁谭继续说:“之前省城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柳书意给军区食堂无私贡献了几个食谱。本来她有机会调到京市,最近没了下文。”
“杜家人手上多少沾点血,把他关起来才能一劳永逸。”胡蓝表情冷漠,“不然以他那疯劲,下次肯定闹出更大的事。”
这副模样的她让于知乐三人不太习惯。
“他头上有个大姐压着,手里没权也没钱,那女人估计是想借着这事敲打他。”宁谭笑了笑。
说完,他停顿几秒,补了一句:“我会找人盯紧他,他不敢再来国营饭店闹,不过村里还是要注意点。”
“知道了。”于知乐应道。
上次村里进小偷后,老支书就有了组织中青年晚上巡逻的想法,这次肯定会加快这事落实的进度。
陈昭几人的交谈声越来越近,大家不约而同地转移了话题。
“姐,我们仨和李哥要谈点事,就不和你们一桌了。”陈昭把饮料和小票放桌面,匆匆转身去还托盘。
于知乐往邻桌定睛一看,他口中的李哥是上次在医院认识的邻床大爷。
四人相谈甚欢,交谈间提及玻璃、瓶罐等字眼。
“那不是玻璃厂的老厂长吗?小陈怎么认识他?”胡老三认出了大爷的身份。
于知乐把两人在医院聊成忘年交的事告诉他,深知陈昭性格的他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你们找玻璃厂做什么?”胡蓝又变回了她们所熟知的知心大姐。
于知乐应道:“前两天和县里供销社签了合作,他们订了几百罐泡椒酱。”
“这是大好事,恭喜啊。”胡蓝笑道,拿过奶茶和她们一一碰杯,“会越来越好的。”
“海带养殖筏快搭好了,副食品小组成员选好了,虾池也快开挖了,”张文心列举着各项工作进度,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秋收之后所有事情就都迈上正轨了。”
“要我说,秋收完你们就该热热闹闹办一场,学着西山村拍点样板戏。”胡蓝提议,“你们村今年可不止庄稼收成好,方方面面都是新气象。”
她的话点燃了张文心内心深处的小火苗。
这小半年里,海隅村先是在大集打响了名号,又与国营饭店深度合作,现在又搭上了县供销社的路子,副业组一直在稳步前进。
不知不觉间,她们已经让村里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村里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或许是时候将最初的计划提上日程了,张文心陷入沉思。
另一边,陈昭三人和李大爷达成了口头协议,大爷给的优惠价格能让他们每瓶酱多挣八分钱。
确定合作后,连续跑了几趟玻璃厂的张海梅放下了心里重担,四人聊得更是热火朝天,直到窗口叫号才停歇。
大家拿起小票往出餐台走,宁谭特地等于知乐。
“回村经过武装部时停几分钟,有东西要给你。”他说。
于知乐点了点头,想问他周岳生的事却听到有人向他打招呼,只好作罢,先去取餐。
“宁部长,好巧,你也来试这儿的新菜啊。”李如意朝他招手。
宁谭对外人向来沉默寡言,笑了笑便往前走。
“真冷淡。”李如意的同事撇撇嘴。
另一位接话:“人家对对象可好了,还给买收音机。”
几人开始小声八卦起来,只有李如意一声不吭。
热气腾腾的麻辣烫上桌,胡蓝却没动筷,一直关注着店门口,说:“下班这么久了,圆圆怎么还没到?”
“可能是有话要和小姐妹聊,你别自己吓自己。”胡老三安慰。
话音没落,蓝圆圆就小跑进店,圆脸煞白煞白的。
“不舒服还是发生了什么事?脸色怎么这么差?”胡蓝着急地问。
众人投去关心的目光。
蓝圆圆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坐下吃饭,只是整个过程都有点心不在焉。
吃完后,她深吸一口气,说:“娘,我想辞去纺织厂的工作,我想去海隅村跟海雁姐学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