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知乐让张灵把姜、蒜、香菜依次用小石磨加水磨成汁,搅匀后倒入高汤锅。
另一边,张海竹用热油泼辣椒粉,制成辣椒油。
最后一个步骤是熬鱼,辣椒油加入高汤锅中,继续小火熬煮。
辣味与醇厚的鲜味完美融合,散发出诱人垂涎的香味,让大家的味蕾蠢蠢欲动。
于知乐取过一只白瓷碗,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点豆油,撒香菜葱花,舀红汤,夹一筷子一直浸在凉开水中的粉,码上鱼肉,再滴几滴茶油。
白碗红汤绿香菜,三种极致的颜色碰撞,让鱼粉更具吸引力。
“姐,又改良配方了?”陈昭馋得不行,探头询问。
于知乐朝他招了招手:“能吃饭了,进来端粉。”
说着,她一字排开所有瓷碗,唰唰唰地完成前两个步骤,再按照每个人的吃辣程度舀出不同量的红油。
“你们是在我家吃,还是带回去?”于知乐偏过脸问。
两人都选择了带回家,她便取过四个瓦罐,汤粉分离装好,递给她们。
“锅里还有很多鱼和粉,让大家那瓦罐来我家取,她们辛苦了,犒劳一下她们。”于知乐说。
提出分家的女孩们都住得近,互相通知很方便。
“好。”两人齐声应答,离开。
于知乐落座,大家开始动筷吃粉。
小胡吃得津津有味,突然感慨:“哎呀,住这么小半个月,我的口味都被乐乐养刁了。”
“不能抢姐姐。”于迟一听她的话,眼睛瞪圆。
他的反应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冲撒了离别前的伤感气氛。
过了一会,一阵说笑声由远及近。
朋友们挎着菜篮,不仅带来了瓦罐,还带来了蔬菜水果和干海货。
“乐乐。”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
于知乐讲不过十几张嘴,只好将所有东西收下,分批带人进厨房装鱼粉。
拿到鱼粉后,朋友们向她道别,又结伴离开。
于知乐回桌继续吃粉。
吃过晚饭,众人吹着凉风聊天。
陈昭的嘴一直说个不停,向胡曲莲和小胡表达不舍之意。
夜色渐深,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于家小院。
于知乐洗漱后回屋,盯着没有一丝光亮的窗外良久,转身吹灭蜡烛,上床睡觉。
第二天,大家都起得早,像往常一样干着自己的事。
于海光煮粥做小菜,胡曲莲带着于婉琴练八段锦,于越翻书,小胡在逗于迟和爬爬。
不同的是,早餐刚吃完,院外就响起了汽车的声音,宁谭来接于海光三人了。
沉默的一轮拥抱过后,汽车启动,扬起一片灰尘,很快就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唉。”
这是于海光三人离开后的三个小时里,陈昭的第一百次叹气。
“好无聊,做什么好呢?”他问于越。
他下周一才去罐头厂上班,胡曲莲怕他又中暑,帮他请了假,这几天他都不用上工。
于越被他问了几十遍,不再抬头,说:“看书。”
“除了看书呢?”陈昭追问。
于越不回答,气氛就又陷入了沉默。
这次,打破沉默的是张文心,她快步朝小院走来,喊道:“乐乐,乐乐,我们村上省城的报纸了!”
“咦?”陈昭上前去迎,想看报纸,却被她侧身躲开。
张文心跑到于知乐面前,打开报纸,一行黑色的大字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版面。
【妇女能顶半边天,分家也要走在前】
副标题——记海县进步村海隅村女子分家事件,再往下则是海隅村的大合照。
“刘书记派人送了十张报纸来,他们打算裱一张挂在墙上。”张文心挑了挑眉,“剩余的九张放在大队部让大家看。”
于知乐笑道:“挺好的,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肯定能。”张文心自信地说。
陈昭借机抢过报纸,跑得离她远远地,看了起来。
“你这人怎么这样?”张文心跑去抢。
两人在院里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直到张海梅的身影出现在小路。
“文心!张小姑要提分家,张奶奶让你赶紧回家,好好劝一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