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之后的心悦诚服,敬佩他的一手医术,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闫芝芸俏丽的声音响起,打断了马菁芸的回忆:“马姐姐,话是这样子说,但佛祖干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要不是你日夜钻研医术,咱们今天都出不了这个村子。”
众人心有余悸的点点头,之后就开始全力赶路。
快马加鞭的出了郴州地界,感觉时间上还赶得及,才开始又按照原来那样,逛吃逛吃。
直到距离京城还有两三个州县的距离后,才又开启了赶路模式。
天黑时分路过城池,哪怕在那里停留,也只不过是为了能安全的睡一晚。
有什么让他们心动的热闹,都只能默默的记下来,就想着,以后有机会再出来游历。
……..
上京很繁华,沿街的叫卖声络绎不绝。
各地的宽大主干道旁,甚至还有人在茶、酒楼前搭起了戏台子。
不管新旧,来自南朝各地的卖艺人,绝大部分都在上面表演过。
但几人也不是不常来,上京和泉州都有码头,水路直连。
两者的航道宽阔,无细小暗礁,直穿南朝的南部,形成了一轮弯月镶嵌在南朝的版图上。
这条航道条件优越,一路上顺风顺水,走它进上京,基本上一个月即可到达。
几人平时就是这样进京的。
尽管他们常年在泉州读书,但有机会的时候,还是会被带入上京来。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南朝的政治中心,也因为他们长大后都要在这里谋生扎根。
虽说他们的根,在经济更为繁华的南方。
但一个家族没有政治背景,经济发展的再雄厚,也是没有前途的。
别人一个眼红,稍微使点计谋,百余年,三代人的努力,就可以易主了。
所以,不少家族内出挑的子弟,都需要定时上来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
一方面是为了可以在入朝为官时联络感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增长见识,保持住灵通的消息,这些都是金钱买不来的无价之宝。
此时,几人自然就没有土包子进城样,傻傻的东看西望。
到了地方,结清银子后,或取两清以后,按照约定,马菁芸就是自由之身了。
按道理,她这种时候也该回泉州大本营,休息休息,继续当她的泉州小榆林。
但繁华的上京啊,该有多少病患等着来给她练手?又该有多少名医能给她拜访交流?
又该有多少奇人异事,等着她去发掘?
说什么马菁芸都要留下。
几人也开心啊,跟着小神医外出看诊,可比看话本还要刺激!就让她仍旧跟着武锦绣,居住在武府。
之后,几人还是像在泉州一样。
国子监放假就出来和小神医去周边行医,顺便长长见识。
按照武家的规矩,族学内已经学出有成的少年们,该考白露书院就考白露书院了,考不上的,就该去找别的书院进修,考取秀才的身份。
等几年后,再拼一拼举人,中举后再试着考取国子监。
如果考不上,那就该自己找出路谋生了。
或去游学,或去县衙内做个判官、师爷什么的,给县令打下手辅助,都算是大部分人的出路。
马菁芸在上京来以前,就已经达到武家族内的族学考核标准,算是出师了的学生。
自然也就没人会再提议,让她进族学,跟着小萝卜头们再学。
因为年轻,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见识过她的医术。
所以武家人并不是很相信几个孩子所说的,她的医术是如何如何的神奇。
对她也没多敬重,就派个粗使丫头跟着。
更没有多加注意她的行程。
马菁芸现在想出府就出府,想在府上懒散度日就懒散,让她比之前在泉州时更自由,但好像也更迷茫。
但之前在武家的日子,已经足够她对这个朝代,有充分的了解了。
基础知识也在人美心善的武锦绣辅助下,得到了恶补。
她现在出门在外虽然说还做不到能出口成章。但去考取一个童生的身份,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少年们知道她在武府上,给锦绣养伤的时候,都有下苦功夫去苦读。
偶尔也会饶有兴致的问她最近都读了一些什么书,其中又有什么体会?
颇有一番同等级才有的和平友谊,吓得马菁芸刚开始一点也不敢动。
但好在,她早已不是头上,只能扎两个的总角小童,基础知识看的还是不错的。
从一开始的磕巴,到现在,基本上,对方问什么都能答的上来。
几人惊讶不已,从匪寨出来后到上京,小神医才摸了几天的书啊?就有这样的学习成果!进度突飞猛进啊!
马菁芸无奈的耸耸肩,没办法。想了想,她又转口了,说最近奔波的厉害,不想动,就常去书房看书了,基本天天都窝在书房里没动过。
几人了然,难怪进步能那么快,都鼓励她积极去考取功名。比如,最简单的童生。
别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性别问题。在南朝,都能考,都不算问题。
马菁芸深知,自己本身不够强,是会跟这些少年脱节的。
哪怕她现在住在武府,不对,以客卿的身份住在武昌候府也一样。
到最后只会沦落为,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的住家大夫而已。
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