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穿越后考科举 > 第6章 夫子的考验

第6章 夫子的考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纸窗外糊着薄薄的一层雾气,内壁凝着晶莹的水珠,天刚朦朦亮,凌晨的风还未褪去夜的凉。

屋内不知何时多了个火盆,木炭上燃着的火星还未全部灭去。

昨天晚上睡在炕上,忽地觉得很凉,李珩弓着身子蜷缩在薄褥子下,家里的火盆只有一个,他惦记着婉儿和喜娘,便早早地生起火来将内屋烘得暖暖的。他不是没挨过冻,再挨一次也没关系。

窗户还有些漏风,被吹得呼呼作响,李珩将褥子盖住了脑袋,裹成毛毛虫,只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眼皮沉重地耷拉下来。

受到生物钟的影响,次日,李珩还是早早地从炕上爬了起来,地板上还搁置着一个火盆,他晃了晃脑袋,一阵眩晕感撅住他。

再三确认,地上的火盆确实是他家里唯一的火盆。莫不是喜娘放过来的?

看来日后还是不能逞强,这毕竟是具孩子的身体,免疫力自然不强,这下大概是染上风寒了,嗓子也干痒的很。

拖着摇摇欲坠的身子走到灶房,李珩方想舀水先简单地洗漱一下,再去给自己熬一碗姜汤暖暖胃,驱驱寒气。

却见喜娘正坐在矮凳上,把着火候,炉子里塞着几根木柴,烧的正旺,上面架着一口锅,锅盖子被锅内汹汹的白雾冲地向外颤动,一股诱人的香味顺着空气传过来,李珩的肚子咕噜噜地叫动。

都说染了风寒的人,食欲不振,胃口是没有的,肚子却也是饿的。

喜娘用火钳调整炉子内木柴的分布以确保木柴均匀燃烧,避免形成死角,导致火势不均或熄灭,而后她偏过头来,看向李珩,神情染着几分忧虑,从她这个角度看来,李珩的面部煞白的很。

还好她多留了个心眼,就怕火炉子起不了用,便早早地起床给孩子熬了葱白粥,这葱白粥是葱白加生姜片配着梗米做的,味道清淡,适合食欲不症的人食用,且葱白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功效,生姜也有温中解寒的作用,两者都有益于缓解症状。

“快快先洗漱了,锅里有热乎的葱白粥,喝了暖暖胃。”喜娘柔声道,语气带着焦急。

李珩点了点头,张口说话,却发现喉咙仿若黏住了似的,堵的说不出话来,挤出来的声音也带着厚重的鼻音。

这下可真是遭了罪了,怕是一天的嗓子都得是哑的,这定然是不能在去赶墟了,还在他迟疑不决之际,喜娘却先一步开口,“你这样子定然是赶不了墟了……她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眼神焕发着柔和却坚定的光芒,“我去。”

曾经只是说出这句话,都要在腹里打好几次稿子,如今却是半分耽搁不得。

她只需要向前迈出一小步,外面的世界并不像她想的那么可怕,她若真心想要护着两个娃娃,便迟早要去接触社会。

喜娘将手掩在袖子下,握成拳头状,指甲紧紧地掐入手心,脆弱的皮肤被掐破了,渗出血来,强烈的刺痛感逼得她足够保持清醒。

这一次,李珩没有拒绝她,“你去。”

哑的不成样子的一句话,却鼓舞了喜娘。

见乌云密布,知山雨欲来是必然,既然已知山雨一定会降临,与其一味地祈祷天晴,不如未雨绸缪。

该要走的路,不管再难,也摆脱不了,若那时,她能够与过去的自己释怀,李珩为她感到高兴;若是不能,那也无需一定要追求所谓地释怀,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未必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总之,小家虽破却总为喜娘敞开大门。

一碗葱白粥下肚,李珩觉得浑身都舒适了,头脑也不再那般晕乎乎的了,虽然嗓子还是干痒的,不过这点小病造不成什么大事,李珩觉得自己又能干活了。

喜娘麻利地将好些个竹篓子搭在一起,又往里面放了些自己闲暇时编的竹促织,竹蜻蜓,再小心地将装有天麻的麻袋子放在了里面,便同李珩告别了离去。

李珩喂过婉儿喝奶后,太阳也不疾不徐地倚着蓝天白云攀着高儿悬于天幕,再次发着耀眼的光芒。

雄鸡报晓,村子里的人赶墟的赶墟,干农活的捯饬农活,男女老少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秋娘子的家离李珩家不远,知道秋娘子今日得有空闲,李珩将婉儿交与秋娘子照料。

临走前,婉儿张着小嘴巴,咿咿呀呀地同李珩挥舞双手,小表情萌萌的,十分可爱。

李珩知道这是婉儿在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朝婉儿笑了笑,“婉儿乖,哥哥干完活就回来接你。”

婉儿乐呵呵地也笑了,又是一番咿咿呀呀。

李珩回到家中,用扁担挑起木桶,向村里头的小溪边走去。

他每个桶装的水都不多,他不是自不量力,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也有认知,知道挑太多水,他是不行的。

这对于一个身体抱恙的八岁小孩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好在小溪的位置离田地不远,反反复复来回几趟,中间也停下来歇息了好几次,总算是把豌豆地给从头到尾,润湿了一遍,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助于豌豆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但是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积水,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排水不良,引起根系腐烂。

来田地干活的不只李珩这么一个小孩,还有李三婶子家的狗蛋儿,狗蛋儿只有五岁,甚至比他还小了三岁,却也下田帮衬着干些简单活计。

村里的孩子大多懂事,这样的孩子自小便经受了风吹雨打,有着一身子的使不完的劲儿。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李珩,“像是蒲公英的种子,即使于人世间浮沉漂泊,却有野蛮的生命力,所落之处,无论岩石峭壁还是裸露火山岩,总能于绝境中拔出一线生机。”

如今这样的一句话,同样适用在白云屯的孩子们身上。

等一切都忙得差不多时,已经快到晌午饭的节点了,今日来的匆忙他没有准备干粮,李珩收拾物什准备回家,却被李三婶子叫住,“珩娃娃,过来哩,婶子请你吃饼子。”

李珩顿了顿足,李三婶子挎着竹篮子和狗蛋儿往这边走来,李三婶子从竹篮子里拿出一个层次分明,在面皮中夹入肉末、葱花的笼饼。

笼饼又称蒸饼,炊饼,它的制作方法是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放在特制的蒸笼里蒸熟,尝起来口感柔软独具风味,且制作快捷,成本低,广受农户们的喜爱,早上做好,不仅可以搭配着米粥一块吃,余下的还可携带到田间作晌午饭。

三人待在树荫下,享用响午饭,初春的田野地,举目望去,一览无遗,白云山就在前方,此起彼伏的山脉掺天而长,刺破云霄。

视野极其开阔,疲惫感在自然的湛净灵明中得到缓解,偶尔会刮来一两丝习习凉风,身子是舒展的,草地是绵软的,树荫是阴凉的,惬意有余。

狗蛋儿要去私塾那儿接哥哥李潇放学。李潇今年十一岁在经班就读,狗蛋儿平日里除了帮衬家里干点农活,便也无事可干,每天最大的快乐便是同李潇一块儿玩,哥哥李潇知道很多民间异闻,狗蛋儿总是缠着哥哥给他讲故事,两兄弟虽然差了六岁,关系却好得很。

李珩本来就打算要去李夫子的私塾探探情况,现在正好一路过去了。

走在田垄上,五岁的狗蛋儿小嘴“巴巴巴”地说个不停,田间的热浪来袭,狗蛋儿的小脸蛋被烘烤得红扑扑的,像熟透了的山桃子似的。

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走起路来也浑身轻松,足以见心情雀跃,“珩哥哥,等我年岁到了,我也要去读书,像阿兄一样,知道很多的知识,我要收集一大堆的民间故事,分享给我的好朋友们。”

狗蛋儿太过兴奋,眼睛沾在李珩身上,顾不着看路,差点一脚踩空,跌进泥巴地里,李珩一把揪出他的后衣领子,堪堪将他拽住,接过狗蛋儿的话,“等你读多了书,走出白云屯,外面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你。”

狗蛋儿睁大炯炯有神的黝黑眸子,凝视着李珩,“珩哥哥,白云屯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狗蛋儿握住李珩的手,不经意地使着劲儿,仰着小脸,憧憬而又紧张。

李珩择掉狗蛋儿鸟窝似的乱蓬蓬的乌发上的一片落叶子,视线从高邈的湛蓝色天空移到狗蛋儿充满热情的眼睛里。

“等你出去了就知道了,所以狗蛋儿要好好读书才是。”

狗蛋儿高兴地应允,点头如蒜,“狗蛋儿要好好读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