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王逝世不久,皇子们尚幼,现不宜轻举妄动,还请陛下三思。”
说这话的是顾确。
他向来秉持着明哲保身的行事法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做朝堂上的隐形人。
顾确和谢宜瑶的合作,按照他们最初的交涉,是该在谢义远北奔后停止的。松阳侯这一跑,短时间内再没有人能威胁到谢容的太子之位。
但顾确却以皇子们均还年幼,将来会有变数也未可知为理由,继续和谢宜瑶保持着往来。
因为他发现,谢宜瑶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候选。
顾确出手很大方,谢宜瑶当然也乐得和他继续合作。他们明面上的联系仍然不多,多是以顾确夫人的名义与公主社交的。
所以没人觉得现在顾确是在给谢宜瑶说话,只觉得他在秉公发言
而顾确的这句话,又确实说到了谢况的心坎里。
谢况摆了摆手,示意官员们安静下来:“诸位爱卿的意见,朕都知道了。”
官员们争吵的苗头这才被压了下去。
谢况又说:“景灿。”
崔晖站了出来:“臣在。”
“卿怎么看?”
崔晖道:“陛下,吴郡公主事小,当务之急,还是该先处理好李侃之事,以免有后顾之忧。”
谢况的眼神看不出情绪:“那卿说,李侃是为何而反啊?”
文武百官都听出来皇帝不是真的想问这个问题,若是如此,他该去牢狱问李侃才对。
崔晖的眼神左右飘荡,不敢言。
谢况心下会意,没有为难崔晖,转移了目标:“柳公又如何看呢?”
一直沉默着的柳绾突然被点到,差点没反应过来。
柳涛事发后,柳绾选择大隐隐于朝,于诸多朝事不加一言,仿佛天地万物与他无关,他在朝堂上一直与人相安无事,因此就连萧弦在赴任以前,都和柳绾的关系有了缓和。
但他确信谢况说的是自己,因为这里现在就他一个柳家人,能配得上被皇帝称呼为“柳公”。
既然皇帝让他在百官面前,就南豫州刺史造反一事发表意见,那柳绾也无处藏身。
“臣以为,李侃素来野心昭彰,对陛下心存不满,会有今日,只因他是不忠之臣而已。”
“那就是说,这完全是他个人的问题了。柳公可是这个意思?”
柳绾很恭顺:“是。”
谢况深深呼了一口气,对着百官道:“姑孰那边,朕以后自会有安排。李侃之事还需要再好好调查一番,才能再做定夺。”
众官员齐声道:“陛下英明。”
朝会结束后,谢况将崔晖并其他几个心腹近臣,召到了文德殿。
“说吧,你们觉得李侃是为何而叛?”
有人道:“江左尚未从之前的贼乱中恢复过来,给了李侃可乘之机。”
谢况不置可否,看了看崔晖,示意他发言。
崔晖道:“李侃原为庶人,幸得陛下赏识,才得以位列侯伯。他有心改换门庭,但柳萧等大族并不愿与其相交,遑论联姻。臣以为他恐怕是因为不得志,才听信谗言,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举。”
谢况哼了一声,道:“这几年来,他也没做出什么事业来。朕能让他出任南豫州刺史,已经够念旧情了。他倒好,真是给朕一个好大的惊喜!”
嘴上这样说,谢况心里其实也知道崔晖说的有道理,士庶矛盾确实是一部分的原因。
那些世家大族,虽然不复往年荣光,倒仍是心高气傲得很。李侃、陆渊这样凭借军功上位的寒庶,向来为高门大族所鄙视,若非如此,陆渊也不会在京城待不下去。
这些谢况都知道,毕竟他本人也只是次等士族出身,曾经也是世家眼中的鲁莽武夫,所幸他不仅文武双全,还儒释道兼修,才更容易得到高门大族的广泛支持。
称帝以来,谢况推崇文学、教育,弘扬佛法,固然有个人喜好的因素在。但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教化官民,同时顺应士族的心意,最终巩固他的皇位。
“李侃之事,也不宜拖得太久,就下个月问斩吧。”
谈完如何处置李侃,仍有许多事等着他们议论。
之前谢况因为得病,暂且搁置了许多并不紧急的政事。但不急不代表不重要,因此现在谢况又将它们拾了起来。
比如,前些年他在京城和地方下令建造的那些学馆,最开始确实给他选拔出了不少寒门人才。但这几年,学馆渐渐开始式微,现在在学馆里就读的那些寒庶,等学成后,多半也只能从小吏做起,稍微好一点的,能从浊官开始当。
这当然违背了谢况开设学馆的本意:以寒庶牵制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