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父皇请禅位 > 第86章 第86章 一元复始

第86章 第86章 一元复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江左本土士族是一起,南渡后在此地扎根的士族是七二。

还有靠行商积累财富的吴人们,即使或是出生于寒门或是役门,往往也能靠着丰厚的资产投身为大族的门客,尔后再通过士族的扶持踏入仕途。

但无论是清贵还是寒庶,大多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太远,一般偏向于在京中做官,又或在扬州、南徐州做地方官。也正是因为和政治中心——京城的这种联结,促使近百年来,吴地风气从尚武转向崇文。

这本倒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建康这个曾经小小的县,仅靠自己是万万做不了一国之首的。但问题是,百年来,吴地也是京城宿卫兵和民夫募集、征发的主要地区。

大楚也不外如是,最初的一批宿卫兵是由当年谢况的亲兵改编而来,但这几年补充的大体都是吴人,战斗力早就不如以往。

都城的徭役赋税的来源太过单一这一点,也不是没有人发现,可很少有人当回事。

宿卫兵战斗力不如以往?那是因为我大楚已经步入太平盛世,宿卫兵只要能维护京城的治安、保证宫城的严密,就足够了。

赋税太过依赖吴地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这和不需要交税的士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朝中的官员们对于此事就很不积极,连谢况都觉得可以从长计议,并且已经步入稳中向好的阶段,无需太过担忧。

他是这样想的:其他各州的赋税这几年主要是涌向荆襄和江淮的重镇,投入到军事中去的。待偃武修文,南北相安无事多年后,边疆重镇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资费了,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但吴地还是要管理的,即使手段已经十分严格了。

谢况这次让谢宜瑶派人去吴郡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好好看看吴地,看看士族们有没有藏匿超额的门生奴仆,看看豪强有没有并未登记在册的广袤土地。

所以公主府里这批人里基本都是谢况塞的人,他封谢宜瑶为吴郡公主,本就是针对吴地的一种阴阳难辨的计谋。

但裴贺却与众不同,他有谢宜瑶给的附加任务。

除了要“监察”着这些名义上听命于公主的官吏,还得看看吴地的百姓过的怎么样。

他们或许比京口的流民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能有自己的土地,只需要每年上缴赋税就行了。

但若是真的如此,那些豪强的土地和奴仆为何越来越多了呢?

那些仍然坚持着的百姓,当真没有怨言么?

海上有匪寇,虽然还不成规模,但他们总不是从海里蹦出来的,那么……

谢宜瑶给了裴贺很多个问题,多少有些棘手,但这也是代表了公主对他的信任。

若不然,为何偏偏选中他呢?

裴贺坐在船舱里,硬着头皮和这些官吏们套一套近乎。这本没有什么难的,但有几人是见过他好几面,知道他常在公主身边的,早就有些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以色侍人的货色。

裴贺看出来、听出来了,但仍装作不知道,依旧若无其事地和官吏们攀谈,船临靠在渡口的时候,还主动掏钱为诸位买几碗酒喝,这就收买了一些人心。

至少他们已经不会排斥与他说话了。

与此同时,京城中仍然十分太平。最近唯一一件叫皇帝有些忧心的小事,便是长女吴郡公主的病。

谢宜瑶素来康健,就是从马上摔下来的伤,一个多月就能健步如飞了。

但她这次感染风寒,从年初就开始咳嗽,过了几天越来越严重,甚至发起高烧,卧床不起。

司贵嫔劝陛下不要过于忧心,寻常风寒小半个月不好也是有的。医师也说并无大碍,只是需要长期调养而已。

但是这医师转眼也开始咳嗽了,所以他又禀报陛下,说在吴郡公主完全康复之前,最好不要让她与外人接触。

谢况没有办法,也不能为此耽误政务,只能命人将各种名贵的草药往公主第上运送。

可是谢宜瑶却没能亲眼见到这些药材的。

因为她赶在此前就离开公主第了。

早在医师被“传染”的那天之后,她就扮作公主第上的侍婢,和飞鸢一起离开了公主第,再与沈蕴芳汇合,三人并着几个心腹侍从往京城外的方向去了。

这自然需要做得很隐秘,人数是很少的。

谢宜瑶坐在不起眼的破烂马车上,有几分忐忑不安,但更多的却是激动。

这些听命于她的私兵,这几年来她也调动过一两支小队,也见识过他们的力量。

但谢宜瑶不能自作主张、毫无计划地离开京城,所以她从来没有像飞鸢那样,站在所有人面前,亲口告诉他们,你们是谁的军队。

不,说是军队仍是有点不够资格的。这些私兵加起来充其量也就几百人,更别提他们还是分为几批训练的。他们不曾全部集结在一起过,也不曾团体合作过,更不曾真的像一支军队一样作战过。

因为几百人聚集一起也足够显眼了。但人少也是有好处的,便于管理不说,也能以更少的资金给每个人更好的待遇。

并且,还能够让谢宜瑶在几天的时间内和他们都见上一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