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天下是谢况从前朝手上“接”过来的。
前朝末代皇帝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沉迷于声色犬马,彼时南国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当时出任雍州刺史的谢况,从襄阳出发,携幼小的宗室藩王进京“清君侧”,先让小皇帝继位,再接受“禅让”,最终亲自称帝。
谢况自幼就有神童之称,文武双全,十几岁领兵打仗,二十几岁加官进爵,三十岁篡位称帝,人生可谓一帆风顺。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心中也曾有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一直没有一个亲生的儿子来传承香火。
直到一年前,他几年前在襄阳新纳的妾室司夫人生出了他的第一个儿子,谢容。
谢况大喜,将谢容的诞生视为幸运的象征。果不其然,数月后他顺利称帝,更加喜爱谢容。
这个月谢容就要满周岁了,自然是要大办宴席的,谢况左思右想,决定将这事交给谢宜瑶来安排。
“你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好好办。这不仅是我们自家的家事,也是关乎社稷的要事。阿容年幼,又无长兄,还要多麻烦你这个长姊。”
谢况说完,觉得谢宜瑶肯定不会回绝,便又拿起筷子,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但谢宜瑶不是这么想的。
她对谢容可没什么好印象,他既是谢况重视的长子,又是贵嫔司砚所出,以后王均入侍东宫,还会与他相处甚欢,谢容快把谢宜瑶最讨厌的几个人沾了个遍。
并且谢容的周岁宴对她来说,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上辈子,她很珍惜这次机会,太想把周岁宴办好,一展自己的才能,并借此得到父亲的夸奖和认可。
谢况登基后不久就下诏全国官民都要节俭以休养生息,而谢宜瑶为谢容准备的周岁宴极尽奢华之能事,自然被谢况当作典型,在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面前一顿痛批,闹得她很丢面子,实在委屈。
现在想来,谢况跟她强调要“好好办”,恐怕就是想好了要拿她开刀,杀鸡儆猴,谢宜瑶不愿重蹈前世覆辙,于是回绝道:“这件事,恕女儿难从命。”
谢况闻言变了脸色:“你之前怎么答应阿父的?”
谢宜瑶努力控制住情绪:“女儿只是觉得这件事有更好的人选。”
“你叔父们身兼要职,都有公务要忙,你阿妹们年纪又小,这事除了你,还有谁能做?”
“司阿姨既然被封了贵嫔,也算是六宫之主了,又是容弟的生母,当然比女儿要合适。”
谢况又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叹了口气:“真拿你没办法,你是还在生阿父的气,是不是?”
谢宜瑶不说话。
“她封贵嫔这件事,朕之前也和你解释过了,后宫里还是要有个管事的。司贵嫔既然育有皇子,性格又和顺、宽容……”
那他是觉得阿母不够和顺、宽容了,她就是死了,他也要怨她善妒吗?谢宜瑶心中这样想到,嘴上却说:“女儿不是这个意思。”
谢况质问:“那你是哪个意思?”
“我毕竟住在宫外,操办宴席就要常常进宫,不如贵嫔来得方便。”
“这是小事,你这段时间住在宫里就行,朕给你安排一处空的宫殿。”
“容弟毕竟是司贵嫔所生,他的喜好也是司贵嫔最了解,因此让司贵嫔来办更合适。”
“阿容也才一岁,能有什么喜好,你尽管按常例操办就是了。”
“容弟是阿父的第一个儿子,他的周岁宴非同小可,女儿无才,若是安排出了疏漏,牵连到容弟,羞愧难当。”
谢况顿时哑口无言。
谢宜瑶这句话看似只是自谦和推辞,实际上却暗含威胁之意:若是真的要交给我来办,那我可是会搞砸的。
谢况听懂了她的话中意,很是不悦,奈何谢宜瑶的态度虽然消极,却也挑不出什么差错来。
兹事体大,她不愿意办还硬要逼她,确实反而会有隐患。谢况只好妥协:“也罢,这事就交给贵嫔去办吧。”
“父皇圣明。”谢宜瑶恭恭敬敬地回到。
说完正事,父女才又依次拿起了筷子。
谢宜瑶是个重口腹之欲的,搜罗了许多厨艺精湛的名厨,因此平日公主第中的膳食并不比宫中的差。
但今天谢宜瑶和谢况都被这段小插曲惹得心不在焉、食不知味。一顿饭后,谢况摆驾回宫,二人不欢而散。
送走了谢况之后,或许是因为眼不见心不烦,谢宜瑶心情好了不少。
拒绝父亲,拒绝皇帝,拒绝做她不想做的事情,原来是这么地让人神清气爽。
可是未来该怎么办呢?她还要踏上前世的老路吗?
离重生回来也才过了半个时辰,谢宜瑶的心思还乱得很,害怕这一切只是个幻梦,随时会破灭。
就在她有些茫然无措时,灵鹊前来通传,说是临海公主第那边请她过去。
临海公主是谢况的第三个女儿谢宜环,在称帝之后,给袁盼生下的三姊妹分别以临淮、临汝、临海为封邑,封为公主,以示对她们的重视。同时似乎也在提醒她们,即使如今飞黄腾达了,他们也仍然是一家人。
三姊妹之间素来感情极好,特别是在母亲袁盼去世之后,彼此之间感情更深,无话不说。但各自与谢况之间,就很难说得上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