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见日头正是最烈的时候,便道:“现下赶路可别中暑了,你们小两口今日就别回去了。明日一早在走吧!”
两家隔得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娘家,李氏也想在娘家住上几日,但家里的情况等不得,便只好道:“娘,等空闲的时候我和老三在回来看你和爹。”
李母也知晓顾家的情况,便也不出声留人了。只一边让老头子去找拉人的牛车送两人,一边又对李氏道:“你大嫂娘家妹夫在镇里开铺子,果子的事情我让她回去问问看。”
李氏听闻后,心里一喜,面上却说道:“娘,会不会太麻烦大嫂了。”
李母拍了拍她的手背,“自家人,说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这个时候,牛车过来了,李母让老伴儿把准备好的东西搬上去,抹着泪送走了小两口。
回程因为坐了一段牛车的关系,道是比来时快上不少。两人到家的时候天刚擦黑的样子。
因着云姐儿回来,晚膳这顿顾家饭桌上摆了两道荤腥。顾母下的厨,王氏做菜舍不得放油,顾母怕她糟践东西,便只好自己亲自动手。
云姐儿虽然是在镇里的绣坊,离家并不远。但绣坊有绣坊的规矩,每半月才有一日的假期,因她不常在家中,故每次回来都是依她的口味为主。
顾老三两口子回来得正是时候,饭菜刚端上桌两人就进了屋。顾母见两口子回来,忙迎了上去,“今日怎的这么快就到家了。”
顾老三道:“大姑给我们叫了辆牛车。”
顾母点点头,见他肩头扛着个挺沉的麻袋,便招呼老大过来帮忙。
临走时,李母告知了李氏麻袋里有野猪肉这些,便赶忙把封口打开,让顾母把淹了一下的野猪肉给晾起来。
顾母拎在手里的两块野猪肉沉甸甸的,估摸着怕是有十来斤的样子。她这个姑姐,每次小两口回娘家,就没有空手回来的时候。
王氏也在一旁帮忙,见那麻袋里不仅有野猪肉,还有晒干的鱼虾和干菜。除开这些,还有两双新衲的布鞋。
看那款式,是给老三两口子的。
不怪公婆格外疼李氏,换着是她也这样。
王氏看得是羡慕的同时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儿,她把那些干菜拿进灶房,见柳青姝正在给小两口拿碗筷,便突然说道:“都是当人闺女的,李氏的命可真好。”
王氏和柳青姝一样,也是家中长女。王母育有两子两女,身体不太好,底下的弟妹基本都是王氏一手带大的。
在娘家的时候,她又要下地又要带弟妹,和老妈子没什么两样。
柳青姝听出她想要在自己这里找共鸣的意图,但柳青姝就不是个自哀自怨的性子。她便道:“人的出身虽不能决定,但是未来确是可以自己去创造。大嫂以其在这里羡慕,不如想法子多挣钱。”
她这话让王氏有些意外的同时心里又有些不满,她是来找共鸣的,可不是来听她说教的,便道:“挣钱那是爷们的事情,我只管把我的逸哥儿看好。等他日头考个举人老爷回来,让我脸上也风光一下。”
柳青姝至今还未见过逸哥儿,不过看云姐儿被教养得很明事理的样子,想来一母同胞的弟弟也差不到哪里去。
柳青姝没在搭话,主要不想在这个问题多做纠缠。看王氏的性子,逸哥儿和她的眼珠子没两样,容不得人说一句的不是。
晚膳后,云姐儿主动要去收拾碗筷,顾母自然是不让,“你难得回来,哪里用得着你来洗。你婶婶她们自会去做。”
云姐儿今年十三,已经有大姑娘的模样了。她说道:“奶,正是因为难得回来,才该让我去洗。在绣坊的时候有厨娘她们干,在家就让我做一回吧!”
顾母一脸欣慰的看着她,“行,依你就是了。”
王氏舍不得女儿受累,云姐儿八岁就被送去镇里的绣坊学刺绣,从那后她便很少让她做家务。
绣娘的手合该是用来做绣品的,不能做这些俗事把手给弄糙了。
灶房就母女二人,王氏便问起了女儿绣坊的事情,“你师傅近来还好吧,有没有传授你新的针法?”
云姐儿不想过多的提及绣坊的事情,只含糊的点点头,怕王氏一直问东问西的,就问她,“我二叔出远门了?”
王氏点点头,说道:“这趟去定州。你二叔向来疼你,这次肯定会给你带稀罕的东西回来。”
云姐儿:“给不给我带不要紧,要紧的是给二婶带。”
有些话王氏不好同闺女讲,老二两口子就住他们隔壁。夜里是一点动静也听不到,哪像刚成婚的夫妻,老三两口子刚成亲那会儿每晚动静都很大,他们隔着一间屋子都能听得见。
也不知道婆母怎么想的,花那么多银子买个媳妇回来。
这不是浪费钱?
老二那种寡淡的性子,一看就对成家没什么想法。
两母女在灶房说话,堂屋里顾父也问起了小两口这趟回去的情况。
李氏道:“我娘家大嫂的妹夫在镇里开铺子,有了准头会让人带信过来。”
顾父听闻后,脸上的神情松开了一些。但还是吩咐了一下两个儿子,“咱们也不能把希望都放在那头,明儿个你们两兄弟摘点果子去沿街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