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好大一锅粥! > 第29章 殿试日

第29章 殿试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京城依然被杏色环绕,只是当日参加殿试的贡士们,一早无以得见。

天还未亮,众贡士就已入宫点名。既然进了皇宫,天子在上,那一应礼节自不可缺。头一日还专门召集贡士们做了行礼的教习,以保进宫无错。各种繁缛的拜拜行行之后,皇上入场,说了些场面话,把考题读了一遍,再由礼官分发考卷,各位贡士自行答题。

殿试只考时务策,便是天子取谏于臣,所以定不会在太平无患之时取问于兵法,也不会在危急存亡之际取问于民生。殿试考卷部分皇上亲阅,若是位昏君,定不爱看直言纳谏;若是位贤君,定不爱看溜须拍马;如此才有重涵他们前几日的讨论。

由于殿试不黜落只排名,文章该怎么写就更无准则。是直抒胸臆以诚待君?还是歌功颂德以保排位?或是怒贬时政以博眼球?谁也说不出个最好来,故文无第一,这其中确实难有真正的高下。

当今天家姓孙,天子名煦。

孙煦可说是少年即位,登基至今两年有余,年岁不过二十又四,还未完全脱掉青涩之感。亲自读完考题后,孙煦环视了一圈全场考生。

钟承止研好墨水,正欲答卷,此时略抬起头,恰好与孙煦四目相对。钟承止瞳中绿光闪起,转瞬即逝,一丝疑惑出现在他脸上。

孙煦未有察觉三百多考生中这其一的目光,又继续看向别处。随后礼官宣告皇上离场,便只剩下了满场奋笔疾书之声。

策题大体为: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而谓之于君,谓之于臣,谓之于民,谓之于社稷,谓之于天下大道,究竟何为中,何为和?

于君也,如何判其之中,如何使其为和,如何使天下中和,使万物位育?”

最后便是:“勿陈勿烂,朕将亲览,量裁采行。”

这题考得颇大,可谈角度甚多。

究竟是想问如何识人,使知人善任?还是想问如何教民,使民安国昌?还是想问如何生产,使国富民强?又或是想问如何治国,使国力强盛?……全都可谈。只从题面上看,完全涵括了所有内政,可从任意角度去答题。那答题到底该侧重一点,还是全全兼之?皇上到底只想问其中一处,还是无所不问?又是揣测上意的活儿,在场绝对不乏头痛欲裂的考生。

钟承止笑了一笑,殿试题若是皇上自己所出,这位二十四岁的天子,也是个聪明人。第一句出自《中庸》,而这题出得,可谓深谙中庸之道。

今次殿试仅此一题,故时间不长,午前便结束,才思敏捷的可随时提前交卷。钟承止五人里卷子交得最早的是韩玉,其他四人在近午时也相继离场。

殿试对于大多学子来说,少了会试那种多年苦读一朝决胜的激情。钟承止五人既没有讨论各自文章的兴趣,也没有考完玩一场的心思。而且殿试后隔一日便是传胪大典,接着张贴金榜,真要庆祝也不如金榜之后。

五人一起离开大内准备各自回家,路上韩玉随口说道:“清明居然正好在殿试与传胪之间。”重涵才发现,明日是清明节。

重涵近十日里一直在用心备考,甚至比会试之前还要用心,完全没注意旁的事。家里人见其认真也不多打扰。昨日吃饭时重涵还在纳闷,今儿怎全是凉菜?都没发现是寒食节。那明日清明,重家定要去南山扫墓祭祖,还有霞凌阁的霞凌四榜更新。

清明时节,京城几乎每户人家都要出城扫墓,一来一回至少一日。霞凌阁每年放在清明节更新霞凌四榜,不知是否为了避免太多人挤到同一天去观榜,毕竟霞凌道就那么点窄。

回去路上坐在马车里,重涵问钟承止:“明儿你同我家一起去扫墓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