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殿下她过于纯情 > 第31章 朝会

第31章 朝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太女立妃,不仅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在朝堂上引起一场争议。

弘德帝赐婚的圣旨下得太快,事前还不见一丝征兆,众大臣们即使想拦都反应不及,于是,隔日的朝会便成了劝谏之堂。

自古就有的守旧派,顽固异常,见不得弘德帝与李愿悖于礼俗旧例,立了一位女妃;也有早已盯上国婿位置的世家宗族,不想后位落于旁人之手,吵着要弘德帝三思;还有更多墙头草似的人物,一会儿夸是锦绣良缘,一会儿又说与世俗迥异。总之,个个心里都打着算盘,在圣旨赐婚的第二天,将庙堂吵成了市集。

李愿站在九龙玉阶下的最前列,淡然地听着左一个老臣高呼“陛下不可”,右一个宗亲大喊“于礼不合”,还有不少愣头青似的年轻官员,被世家推出来当探路石子,抑扬顿挫地念起了上谏的奏折。

而龙椅上的弘德帝却不见半点怒意,反而对上谁都是一句“爱卿言之有理”。只是弘德帝嘴上这么说,却不见有丝毫要改动圣旨的意思,反而让某些沉不住气的又添了几分浮躁。

“太女殿下,您熟读史学,更晓礼法,岂能不知立女妃的荒唐?殿下还是快请陛下收回旨意吧。”很快,有人见说不动弘德帝,就将矛头转向了李愿。

众所周知,李愿常以“仁义礼信”律己,对于这般不合礼法的婚事,她应该是难以接受的。

李愿却反常地置若罔闻。

前列之中,像她一样从始至终没说话,仿若置身事外的还有不少人,而李愿只回头看过其中两个:一位国师,一位礼部尚书。

她若是还看不出来这二人之间的勾结,便是白做这十多年的储君了。

只是,她既然已经答应了与顾妙冉的婚事,便没有揭穿他们的必要了。李愿在心底叹气,不明白为何自己总是一步又一步地降低底线。

“陛下,微臣有本启奏。”

终于,被特许不必着官服的国师玉源,顶着满堂的议论,一甩道袍的宽袖,出列俯首行礼。

在弘德帝点头示意后,他缓声道来:“微臣去年年末曾夜观天象,见天枢北斗暗淡无光,便日日难安。而昨夜微臣忽然心有所感,再次观天,不仅瞧见天枢重现光明,甚至东方还多了一颗福星相伴。”

说着,他看向李愿,“微臣今早得知昨天恰逢太女立妃,想来这场机变便是应在了这里。陛下,依微臣拙见,太女殿下的婚事是冥冥之中天道所牵,是世间少有的良缘。陛下这桩赐婚实是英明……”

此番话一出,朝上倏忽一静。

玉源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开口就绕过了朝臣奉为圭臬的“礼法”,直奔弘德帝最信的天命之说。

朝中早有不满道家势大的官员,听得咬牙切齿,也不等玉源奉承的话说完,就跳出来反驳道:“国家大事岂能以几颗星子估测,若星象如此要紧,还请问国师去年观星时为何不报?”

玉源不紧不慢地笑道:“这位大人怎知贫道没有禀报,难道贫道呈奏入宫时还应先知会大人一声?”

“你……”那位官员被噎得一哽,正要追问,玉源已经回身拜向了弘德帝,此时也不再自称为臣,而是端出了出家人的架势,说道:“陛下,贫道自知道行浅薄,人微言轻,各位大人信不过也是情理之中。不如请家师出山,让家师为陛下观星望斗,推演一番?”

玉源的师傅是上一任的国师,退居之时已经九十三岁有余。在玉源接任国师之位时,世人只当那位长寿的老国师已经仙逝了。那能想到,玉源居然说出能让老国师出山的话!九十三再加上这二十来载,岂不是快成活神仙了?

瞬间,连弘德帝都坐不住了,手扶御案问道:“松静国师原是在清修?”

玉源点头,还说他家师父刚闭完关,近来有些空闲,应当很愿意下山。

弘德帝连连拍手叫好,想再多问些松静国师的消息,又记得是在上朝,便意犹未尽地止了话语,示意满朝文武继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的心思已经飘到那个“死而复生”的松静身上了。

朝堂上最善口舌、语气铿锵的几位言官,因这一打岔,气势被不上不下地吊在半空,一句话也说不出了,只互相干瞪着眼。

玉源却不管旁人,无人开口还正合他的心意。他抬出一位师父后,紧接着又是一番玄之又玄的道法阐释,将李愿的婚事从天道五行说到了自然法传。简而言之,便是旁人提礼俗,他议万物常法,并给一众被绕晕的大臣们传起了道。

他实在过于能说,龙椅上的弘德帝又乐意听,满朝的大臣们也只能苦了自己的耳朵。待朝会稀里糊涂地结束时,大半朝臣的耳朵里都飘着“道生法,公者明”云云。

李愿听着玉源的侃侃而谈时,只觉得像回到了祭天那日的祈天殿里。她拿着一而再再而三断掉的线香,处境窘困,而玉源则端着姿态,故作高深。

她皱了皱眉,说出了那日她没说出口的两个字,“妖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