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殿下她过于纯情 > 第26章 醉酒

第26章 醉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顾妙冉的“扬名”计划,就这么莫名地拐向了印刷术研究。

她按着粗浅的理解,描述了一番怎么刻印单字的字模,然后排列模板,组成印盘,印完再取出字模循环利用后,书坊掌柜已经呆愣住了。

“……大才,小姐大才啊。”掌柜喃喃道,看着顾妙冉的眼睛几乎要闪出光了,“如此一来,所有的书都只需字模,无须雕版,人力物力将大有节余,我们印书成本能降五成、不,不止,能降六七成矣!”

印版费工费料,一本书就需上百板,而字模仅需更换个别损耗即可,印的书目越多越是回本。到时候,别家书坊有的,他们也有,别家书坊没有的,他们还有!天下第一书坊,岂不是舍我其谁?

掌柜站不住了,恨不得立刻就回铺子里着手准备,当即跪地一拜:“小姐放心,活字印刷之事小的定会办妥。书坊里人多眼杂,小人这就去京郊重新购置作坊,凡接手的人都会签下卖身契,守口如瓶,若有丝毫透露,小姐唯我是问!”

顾妙冉看他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也跟着认真了几分,清了清嗓子,点头道,“好,那这事就交给你了,张掌柜。”

掌柜抬头,“小姐,小人姓孙。”

顾妙冉顿了顿,表情不变,“印刷一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若能做出来,别说是本小姐,青史与百姓都会记住你姓甚名谁。”

“此乃小姐之聪慧,小人不敢居功!”孙掌柜说是这么说,但他的神色显然是更激动了,离开时,连步子都醺醺然的像要飘起来了似的。

给书坊掌柜画了个大饼后,顾妙冉也没闲着。虽然她要的书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印出来,但没有书,也不耽误她先做宣传。

于是,次日,一座戏楼在西城门外搭了起来。不过与寻常花团锦簇、红绫飘展的戏台子不同,这座戏楼,左右挂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字联,正中则是一幅一丈长的绢帛,上书十来个简单的文字。

等四周看热闹的百姓多了,便有一名妇人走上戏台,敲了几声锣鼓后,大声道,“各位,我家主人今日在此布帖,凡是能念出绢上这十五字者,即可到丰乐酒楼领取热腾腾的蒸饼!”

这话一说,底下旁观的人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有的问妇人她家主人是谁,此话是真是假;有的则赶紧请教书生打扮的行人,抓耳挠腮地想把字记住;当然,也有不少人日子过得滋润,瞧不上几个蒸饼,摆摆手就走了。

戏台上的妇人事先得了顾妙冉的吩咐,见台下乱糟糟一片,也只是淡定地笑着,等声音渐小后,才答道:“请各位听我细说,我主家为通义坊顾府的妙冉小姐,为人做事一向言而有信。我家小姐有言:此十五字,能念出者可得蒸饼一个;解其意者,得蒸饼两个;能书写无误者,得蒸饼三个。”

虽然是在繁华的京城,但多数平民百姓也只是勉强糊口,白面蒸饼更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摆上饭桌。因此一听最多能得三个蒸饼,众人已经激动得拍掌叫好了。

只是手拍麻了他们才想起自个不识字,于是又成了唉声叹气地拍大腿。眼看要错失这不花钱的饼时,台上的妇人又敲了两声锣鼓,说道:“不认字的也别急!一柱香后,将由这位绣月姑娘教大家识字书写,今日只要学会了就能领到蒸饼!”

说着,绣月羞答答地上了台,抬头望见不远处的马车后,才稍作镇定地接过了妇人的话,“还有时间,若是家中还有人想要学字领饼的,不妨都叫来吧,一人三张,一家五口就有十五张饼子了。”足够一家子两天的口粮了。

能识字,还能领口粮,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当下,又是一阵惊呼声。片刻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从人群中被搀扶了出来,对着戏台颤巍巍地拱手一拜,引得台上的妇人和绣月直呼不敢。

老人家抹了抹眼角,笑道,“顾小姐此举,是为民开智,为百姓解忧,值得老身一拜。”

绣月只好屈了屈膝,还了礼数,又不由地往望了马车一眼,遗憾她家小姐没能听见老人家对她的感谢。

马车上,采云正撩开车帘往外看,瞧见戏台前的人越来越多,很是兴奋,“小姐您瞧,这么多人,往年东市唱戏都没这么热闹呢。”

顾妙冉也有些意外,估计了一下人数后,先是吩咐小厮回府叫一批护院过来,维持台下的秩序;又让人去丰乐酒楼传话,说今日不做生意,先把蒸饼备足了。

丰乐酒楼是顾妙冉母亲留给她的产业,她说的话,比她爹都好使。话一带到,酒楼就开始送客了,歇业的牌子一挂,上至掌柜,下至跑堂,都围到一屉屉的蒸饼前忙活了起来。

顾玉山得知此事时,正捧着一卷书坊掌柜送来的书册——是书坊抄录之后送回的顾妙冉所写的原稿。

书中的内容不算多,前半卷是朗朗上口的识字篇,后半卷是较为基础的算术篇,因只为启蒙,所以字句简短,通俗易懂,其中还穿插了不少有助理解的绘图。

对于能主持天下文人选拔的顾尚书来说,整本书还没有他五岁作的诗深奥。然而他就是越看越忍不住高扬眉尾,拍案叫绝,“好,好,不愧是我们顾姚两家的女儿啊。”

有师门教授的文人骚客,可以笔调深僻,艰深晦涩。但对目不识丁的人而言,自然是浅显易懂的好。而庙堂之下,最多的就是辛贫白丁,若有朝一日,他们也能认字读书,大梁朝何患不兴?

顾玉山一想到此书出自他亲闺女之手,脸上的自豪都盖不住了。得意之时,又听下人禀报,说顾妙冉在城外设台教学云云,便大手一挥,将各种账目花费都包下了。

城西外的戏台就这样连摆了三天,闻讯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不少穿着光鲜之人也赶来看热闹了。

到了第四天,李愿等人驾马经过时,台上还多了一幅写有算题的绢帛,而台下众人正兴致勃勃地掰着手指头数数。

李愿勒住马匹,往戏楼看了一眼,身旁的荆元便立即下马过去询问了,没多久,回来禀道,“主子,这是顾家小姐为教百姓识字,所搭的戏台。他们说只须记住了绢上的字,不花一文钱就能领到蒸饼。今天他们还要开始学算术了……”

荆元觉得这事颇为不可思议,一连问了数人,确定真是如此后,才敢向李愿回话。

没记错的话,让那些人感恩戴德的顾家小姐,正是他们殿下的老相识吧。荆元默默想道。

他对于在大相国寺里与他们殿下相谈甚欢的女子记忆犹新,因当时李愿没有吩咐,他就未曾打探那女子的底细。直到前阵子在崔府里遇见,他才得知了其身份是顾家小姐。

只是,让他真正在意的是,那时在佛寺里,这位顾家小姐与院中男子议论的“太女妃”和选婿等言论,他在暗处句句听得分明。他以为这女子不会再有机会接触他们殿下,又觉得那些言辞太过轻浮冒犯,所以才在李愿面前隐下。哪知如今,他反而还不好旧事重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