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梁朝历来的规矩,皇子皇女在成婚后就要离宫立府,若是得了恩典,还能接了母妃到封地去享福。
可是如今的弘德帝虽给一众子女封了王爷公主之位,并赐了府邸,却并不授其封地。
表面上是不忍与子女分离,想让他们在膝前尽孝;实际上却是担心他们到封地去积蓄兵粮,引发叛乱。
毕竟弘德帝自己也晓得他对嫡女有多偏心,李愿又有多招她兄弟姐妹的妒恨。
弘德帝子嗣不多,在佟皇后还未诞下嫡女时,最得看重的就是德妃所生的皇长子与淑妃所生的二公主。当时也是这二位最先入朝听政,且将彼此看做储君之位的最大敌手。
在他们之后,序齿为三的皇子,因母妃未出月子就去了,无人倚仗,能长大就算是运气好了。而贤妃虽然得宠,但她所生的四皇子却是早夭,一直到几年后她才又得了一位公主。
佟皇后多年无子,不是没有嫔妃想过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皇后宫里,充作嫡出。尤其是生下五公主的刘妃,因其家世一般又不得帝宠,几次都想将女儿送到凤仪宫去。若是佟皇后点了头,五公主可就成了弘德帝的第一个嫡女了。
可惜,佟皇后次次都含糊了过去,直到中宫终于被诊出身孕后,刘妃才不敢再提。
李愿排序第七,她出生时,皇长子和二公主都已招揽了大批朝臣。三皇子也进军营学起了带兵。此外,五公主少有才名,六公主又天真活泼得帝王喜爱。所以,当时前朝与后宫都没有将这位嫡公主放在眼里。
但是哪能想到,弘德帝竟然认准了嫡女为储。朝廷上原先划分的党羽势力,随着一道“除太女外,其余皇子皇女不得干政”的旨意,全盘作废。
庶民都能靠着科考武试为官,偏偏最为尊贵的皇子龙孙进不得官场。曾经春风得意,斗得你死我活的几位王爷公主,如今只能困在京里过富贵却清闲的日子了。
若不算入主东宫的李愿,和已经离宫立府的几位,后宫里,就只剩下行六的永嘉与行九的淳宁两位公主,及一个不足十岁的十皇子了。
与已满了年龄,只是仗着圣宠与贤妃还算显赫的母族,所以迟迟不肯订亲立府的永嘉公主不同。淳宁年仅十六,母妃原是佟皇后从国公府里带出来的陪嫁丫鬟,得幸承了雨露,成了六品的欣贵人。
她们母女俩在后宫无立身之本,虽依附于佟皇后,不至于被宫人欺凌,但也着实没有其他主子过得舒坦。何况还因弘德帝为李愿立威,所有的皇子皇女都没了前程可言。
故而淳宁从记事起,就盼着能早早出宫嫁人了。
为了欣贵人能在后宫直起腰,她决心要在簪缨世族里挑一个驸马。人品相貌都是其次,最要紧的是有当高官权臣的本事。
淳宁本来还没有人选,直到在万寿节时瞧见了头一回入宫的顾妙冉。只随口一问,便知道了顾妙冉是顾家的三小姐,前头还有两个还未议亲的兄长,且都已有功名在身了。
顾玉山身居三品尚书之位,又与弘德帝有少年情分,前程可谓不可限量。顾府的公子又能差到哪儿去呢。
她心里有了成算,就主动与顾妙冉示好,二人很快成了好友。只是碍于宫墙,不常有书信来往。
这一日,淳宁正惦记着皇太女选婿后,自己的亲事也能提一提了。正巧又收到了顾妙冉的花笺,于是去凤仪宫请示后,就邀了顾妙冉入宫说话。
淳宁与欣贵人住在延福宫,位处皇宫西侧,离帝后的寝宫较远,周围除了一片梅林还算雅致外,再无其他可取之处。
顾妙冉跟在领路的嬷嬷后边,一路上既不曾往左右多看,也未向其打听什么。这副得体的姿态,倒让嬷嬷不禁高看了几分。
到了延福宫的侧殿外,顾妙冉浅笑着将一个鼓鼓囊囊的精致荷包塞到嬷嬷手里,口中称道:“辛苦嬷嬷了。”
嬷嬷感受着荷包的份量,又想到了顾妙冉背后的尚书爹,笑得脸都皱了,“顾小姐实在客气了,公主在殿内等着您呢,奴婢就候在外边,若有需要,只管大声吩咐就是。”
顾妙冉再次道谢后,才进了侧殿。
淳宁就坐在窗边,自然是看见了顾妙冉“贿赂”宫人的一幕,却没有多说什么。
她拉着顾妙冉肩贴着肩坐下,语气轻柔如春风细雨,“我在宫里除了看书就是绣花,实在无趣极了。幸好还有你记得我,愿意入宫与我说话。”
顾妙冉想想自己来找淳宁的原因,心虚了几分,只好说今后若有机会,一定会常来看她。
淳宁挽着顾妙冉的手,脸上笑吟吟的,“那你可别忘了。”语罢,又状若闲话般问道:“对了,今年的春闱不是你爹主持么,那你的两位兄长可还下场?要不是担心你家中忙碌,我早想让你来陪我了。”
顾妙冉摇头道:“我爹要他们多准备两年再下场。”顾氏子弟的科考都是奔着前二甲去的,还务必要一举高中,于是都宁可多磨几年。
淳宁更觉得自己眼光好,不觉抿起了嘴角。
殿内的宫女太监早些时候就被她打发出去了,此刻这片屋宇下只有她们两人。按理说,即使贵为公主,也没有自己商议婚事的道理。但淳宁显然不是恪守规矩的人,她深居后宫,能见一次顾妙冉已十分不容易,才不会因舍不下脸面放弃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