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顾正来到西南大军已有三个年头,在军中的身份也早已今非昔比。这三年里,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气,一步步从无名小卒攀升至西南军的二号人物,深得赵将军的信任与器重。在京中,也一直和太子殿下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一年,东南沿海局势骤然紧张。
倭寇如狼似虎,频频进犯边境,在当地烧杀抢掠,恶行令人发指,闽浙总督为了护城而亡,朝廷派兵镇压铩羽而归。
在这危急关头,赵将军找来了顾正,面色凝重地说道:“阿正,东南沿海的局势你也知道了。我军屡屡战败,朝廷已经无人可用。陛下决定调派我们西南大军前往支援,我想让你挂帅出征,你可有把握?”
顾正心中一凛,他明白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沉思片刻后,坚定地说道:“将军,属下虽无海战经验,但自幼熟读兵书,对海战也有一些了解。我愿意前往一试,誓必平定倭寇,保我疆土!”
赵将军看着顾正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
他拍了拍顾正的肩膀,“好!此番情势险峻,你万事小心。若有任何需要支援的,随时差人来信!”
第二天,顾正便点齐五万精兵强将,踏上了前往东南沿海的征途,平定倭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顾正不愧是天生为战场而生的将领,刚抵达东南沿海,便迅速布防。不足一月的时间,他便以其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擒拿了敌军首领,一举平定了倭寇之乱,成功收复失地。倭寇国君在无奈之下,只得递上求和书,承认败局。
这一战,不仅让顾正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更让他威名远扬。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战功,在军中广为传颂,无人不晓。
捷报传至京城时,陛下龙颜大悦,满朝文武也都松了口气。太子更是欣喜若狂,他深觉自己有先见之明,提前看中了顾正这位将才。如今,眼看着顾正即将步步高升,太子相信他日后定会成为自己在军中的得力助手。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
孙家,依附于孙贵妃的势力,历来与太子不和。他们手握西北军权,如今眼见西南军中顾正崛起,不禁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顾正日后会成为他们的掣肘,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顾正回京了
乾清宫中,陛下召来太子议事。
陛下提及顾正的赫赫战功,表示已修书给赵将军询问过顾正的为人,赵将军对顾正评价极高,称其为人忠义、可堪大用。因此,陛下有意召顾正回京,掌管丰台大营,拱卫京师。
太子听闻这一安排,心中大喜,连忙附和赞同。
陛下见太子如此支持,便决定将此事交由太子来办。
很快旨意便定了下来,赐封忠勇侯,擢升正三品辅国将军,掌管丰台大营。
为表彰赵将军的选将之功和多年来的忠心耿耿,赵将军同样擢升一级。
太子领命后,着人一同拟好旨意,派人前往西南军中传旨。
此时,东南一带朝廷已派了新的官员上任,顾正完成交接后,便率部返回西南。
回到西南大营后,顾正第一时间踏入军营主帐,向赵将军复命,躬身行礼道:“属下见过将军!”
赵将军急忙上前,双手扶起顾正,眼中满是赞赏与欣慰:“阿正,你这一礼,我可是担当不起了。此番你平定倭寇,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想必不久之后,封赏的旨意便会下来了。”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经此一战,西南军自然是困不住你了。但无论将来你身处何地,按朝廷规制,你都可以带五千亲兵上任。之前随你前往东南的,皆是我为你精心挑选的西南军中精锐之士,你可从中挑选些人马作为你的亲兵。往后,你便需独自面对了。”
顾正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将军放心,属下定然不会辜负您的栽培与厚望。”
数日后,徐先生匆匆来报:“将军,京中来人了!”
顾正心中一动,知道是朝廷的封赏旨意到了。他立刻派人去禀报赵将军,自己则迅速赶到军营议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