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见鬼,你男的?[穿书] > 第78章 斗术法(8)

第78章 斗术法(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寅时初刻,天未晓。

忍着凉意早起洗漱,院内院外嘈杂纷扰,丫鬟小厮来去匆匆。

时值吴宗明新逝满三年,阖家去往两京东北方伏龙山为其立碑。

骆美宁不曾候到丹珠自都京城隍查阅亡人案簿复返,却等来奕奕有神的尹锦素。

......

“道长。”尹锦素在门外轻叩了二下,半晌未得应答,干脆推门而入。

四目相对,跨步进门中,她笑道,“您醒了啊,怎么不听见回话?”

朔风卷入,寒意惊人,凌露为霜,黄叶凋落。

骆美宁仍旧不答,一双眼在她面上逗留少顷,直看得尹锦素浑身不自在。

尹锦素虽被觑得心虚,可该办的‘大事’就差临门一脚。

她不得不大起胆来,掩了门,将怀中拢着的丧服朝骆美宁那处一耸,“今日上山,得套上这些...吴夫人同我嘱咐过,念你昨日替她幺女做法事过于劳累,特地遣锦素送来呢。”

“多谢,劳烦郡君往返。”

骆美宁这才扬起个淡笑,接了她递来的丧服,“吴夫人可有说什么时辰出发?”

“都说了,道长唤我锦素便好,怎么处得越久,却越客气了?”

瞧她回复了往日亲近模样,尹锦素这才松了口气,“吴夫人说您更了衣,便一路去东面临街的门处相会,彼时,套上车马便可出发。”

都京盛京二城之内,三品官员及以上的大家院子可朝大街方向开门,吴府在临街处辟出一方平地养马,以便驾马乘车外出。

骆美宁应是,她此前洗漱完便更了衣,念在吴宗明生前不爱佛道一类、又忌鬼神之说,便挑了件寡淡的常服着身。

那夜差人以迷魂之法问过话后,昙鸾并未将事挑明。

昨日,由她牵头给吴皙秀所办的超度法会上,她邀了府中亲众,无论大小、各个拿着蒲团跪拜,昙鸾硬是搂着她前前后后哭了五六次,遂央得今日同上伏龙山为伴。

虽说是为伴,可尹锦素身上的缌麻,布料细腻、颜色均匀,一看便是远亲亦或近朋才会用的五等丧服;

而她拢在怀中递予自己的,则是二等孝服:粗麻齐缞,常为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所着。

道人行法事而常奔丧礼,骆美宁自认认得齐全:昙鸾嘴上不说,可心思却都在明面儿上摆着。

“这衣服粗糙,套在外面都怕会划破您的好料子。”

尹锦素亲热热地凑上来,给骆美宁将齐缞套上身,又佯装‘无意’,失手打落了她头上挽发的一根素簪。

“哎呀,瞧我,马虎得不行!”

尹锦素‘惊叫’了一声,‘哭兮兮’地弓着身子去地面寻找,却只是将素簪悄悄收入丧服袖中,苦笑道,“找不到了,怎么办?”

骆美宁亦垂头找了片晌,叹道,“罢了,反正是支粗雕木簪,值不了多少钱。”

“那能是钱的问题?”

尹锦素红了脸,‘慌忙忙’又从怀里摸出根旧簪,“总不能叫您散着头发吧?正好,锦素这处有枚旧簪,虽不起眼,可今日恰替吴老立碑,正适合素的。”

“呵。”骆美宁溢出声哑笑,她也不应,只是任由尹锦素重新替她挽了发。

头顶发间的簪并非没有颜色,细细辨来,老旧破碎的簪花透着灰扑扑的红与绿,却也只够近看辨别。

尹锦素满意地笑了,她替骆美宁稳了稳簪柄,“挺好,我瞧着比之前那个好。”

“立碑罢了,辨什么好歹?”骆美宁旋身看向尹锦素,“郡君可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哪有?”她已是迫不及待,扯了骆美宁的腕子,“都说莫要以郡君相称,这一路北上,莫非道长还同锦素生分了?”

“怎会。”骆美宁不卑不亢,“既无他事,你我便动身吧?”

言罢,二人相携往东面近街的侧门去。

......

-------------------------------------

这厢梅园,顾氏携了学堂告假一日的幼子吴盛铭,对吴沛远道,“盛然啊,你去主院瞧瞧祖母,娘与盛铭去门口等。”

“是。”

吴沛远受了令,径直往主院大步行去。

昙鸾跪在正院佛堂前摆弄这自己的念珠——微微敛着眉目,一粒粒拨着,不过小半晌功夫,三通那颗稍大些的便已在她手中绕过了九圈。

吴沛远未近院子,昙鸾便已从脚步声听出来人是谁。

待近,吴沛远见祖母正礼佛参拜,他倒也不急,只披着一身斩缞服,虽刀砍粗麻布四面漏风透着其内的中衣,也不减其身姿如松之清俊。

终三拜、问讯。

昙鸾不回头,却问道,“宗明年逾八十离世,是喜丧么?”

“当然是,祖母。”

吴沛远只当昙鸾念及旧事,忙抱了拳,弓着身于她背后轻声答复。

昙鸾笑道,“老身今年年岁几何?”

“方将过了八十-大寿,您老还受了城中百姓的长寿面呢。”

“老身若走了,不也算是喜丧?”昙鸾站立都不甚稳当,却日-日都跪拜礼佛。

她扶着供奉佛像的案桌缓缓起身,拒了吴沛远前来扶她的手,“无论如何,与老-二、老三、小四比起来,老身都算喜丧了。”

“祖母哪里话?”吴沛远蹙了眉,“您是有福之人,定会长命百岁。”

“哈哈...”昙鸾干笑两声,“老身虽每日跪拜这佛像,却也知晓它并不能保佑我们一家。”

她唏嘘道,“你说可不可笑,曾经多难时不信佛,年老却靠这个来逃避。”

寒风卷得门窗咿呀直响。

见昙鸾不着外衫,双目含泪得如此站着,吴沛远虽心惊胆战,面上却不敢显露,只挈了一旁的斩缞服侍她换上,“日光暂且未至,夜里凉得很,这斩缞虽粗糙,却可保暖。”

昙鸾笑着受了,将粗麻布披在身,双眸直愣愣得瞧着吴沛远头顶的白帽,“皙实不在家,这些日劳你操心了。”

“祖母哪里话,亏盛然是您嫡长孙,还需要见外么?”

昙鸾攥紧了他的胳膊,“前些日帮你挑的那些人家,你可有瞧上的?”

吴沛远默了默,“还是由祖母同娘亲做主吧,盛然自然相信您与母亲的眼光。”

“你倒是不衷于此事,竟无一个喜欢的?”昙鸾了然,又笑,“也好,我们吴家自你祖父发家起便只有一妻,只望你也......”

“谨记祖母嘱咐。”

“你母亲与你说过吧,那赓蕙道长同你小姑容貌之相像——老身试了她一试,皙秀坠亡的时日、地点均能对上。”

吴沛远眉尾挑了挑,他已猜到昙鸾想说什么,可这一类事又如何令自己主动开口?只得顺承应声,“原来那是小姑的女儿,竟然做了女黄冠,倒是可惜。”

“火居道人罢了,又不曾出家。”昙鸾拍了拍吴沛远的手臂,“祖母有一事相求。”

曾经帮女儿千挑万选却选了个歹人,好在吴沛远从小就养在她身边,知根知底,除了人稍冷些,全无不-良嗜好,他既已应了不纳妾的诺言,还不如...还不如趁她还在世之时,趁早为皙秀之女寻好退路。

“怎敢?祖母莫再如此对我!”吴沛远有些恼火,“您若有吩咐,孙儿定赴汤蹈火。”

“那老身也不避你...老身虽未同赓蕙言明,可她是吴府血脉、我同你祖父实打实的外孙女,”昙鸾淡笑,“你二人虽非青梅竹马,却是顶顶亲的表兄妹,老身...自然想着亲上加亲。”

吴沛远琢磨了许多种应答,却难挤出一字合适的来。

他被母亲引着瞧了赓蕙道长几次,可也就仅仅是多见了几面。

“盛然安心,你若不喜,祖母定不乱点鸳鸯。”昙鸾抬步,朝佛堂外慢悠悠地迈开步子,“只是先同你说一声,你也好心中有数。”

“哎——”吴沛远叹了口气,“全凭父母安排。”

他在朝为官,即使真娶了妻,妻子平日亦是留在吴府侍奉老人。

屋内人嘛,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娶谁区别不大,不若寻个昙鸾喜欢的。

“盛然也懂,树大招风...再者,赓蕙这孩子她有勇有谋,不输这些两京城中养大的千金们。”

二人一面说,一面朝东面府门前行,待两人合计好说词、念头,便已见到搭建马棚那院正中的三架舆车、一队人马。

......

除吴沛远与昙鸾二人外,其余人均已至车畔。

“伏龙山路远,去一趟得一二时辰,”昙鸾将眸光扫过院中众人,“顾氏、苏氏两人一架...也辛苦郡君与赓蕙道长同老身挤一架了。”

余一架舆车拖货与杂物,吴沛远与吴盛铭骑马而行。

骆美宁跟在尹锦素身畔,分明发觉自己身上那种受人打量的目光多了一道——顺着去向而望,恰见吴沛远翻身上马,垂着眸子睨着她瞧。

点点头便算是行礼,她未曾多想,跟随尹锦素钻入车架。

吴府舆车较她们曾乘坐的轻量舆车大上许多,其中甚至有晌歇的小榻,相似那个她们因仓皇而落在溢州驿馆内的。

“坐这边来。”昙鸾稳住身形,朝骆美宁招招手,又拍了拍身下的软垫,“丧服可穿得习惯?”

“只要能穿便行,还挑什么习不习惯。”骆美宁回首瞥了眼尹锦素身上整洁的缌麻,“说来,本道寡缘少亲,没什么机会穿丧服,这也是托了您的福。”

昙鸾见骆美宁在自己身侧端正坐好,又不忍将尹锦素一人落在旁边,又拍了拍自己另一侧空位,“郡君也来。”

吴宗明当过老昭王的老师,若严格算来,骆美宁比尹锦素长一辈,尹锦素也数不得什么远亲。

可多年不曾来往走动,就算与她幼时相近,也不算什么亲密了,难得她还能与自己不做疏远之状。

“莫非是吴夫人照顾我?”

尹锦素贴着昙鸾落了座,心中多少有些怡然自得。

无多时,眼神又没落下来,她该捉住那只游隼给叔父回个话的,至少问问暗七如何了。

昙鸾听完尹锦素的话只是笑,“您是皇亲国戚,怎能不照顾您?”

言罢,又含了满目期待去瞅骆美宁,“您这么说,赓蕙道长可要怨老身亏待于她了。”

“哪敢。”

“那赓蕙道长说说这些衣裳有何区别?”

昙鸾有意为之:让尹锦素着五服中最末等,就盼着她能主动提出,让她解惑。

骆美宁佯装糊涂,“不是特别清楚。”

给人做超度,奔丧不知凡几,丧服是必修课之一。

昙鸾瞅她乖巧懂事、默默垂首的模样,又暗暗可怜她一番:半路出家的道士,全然干不好这行,还需家人庇护。

心中千万念头,又觉得直接在舆车中认亲不妥,忙调转回话题,“自是不敢给锦素郡君穿差的,您不是进京说亲呢么,切莫让老身坏了你的好事。”

“哎,什么好事坏事,若寻不到合适的,就这么也罢了。”

......

舆车拖着一行人,吴沛远驾马在最前方,一身斩缞孝服,守城官立于城墙之上,恁远便能瞧见。

城中分明大都人未醒,可不知何处喊了一声,“给宗明大人立碑哦!”

不时,街坊中走出些许行人相送。

昙鸾自飘起的门帘、窗帘缝隙间瞧了清楚,她嘱咐骆美宁与尹锦素在车中呆好、莫要抛头露面,自己却掀开一半帘门,来到车架前盘腿而坐。

她也不多说什么,拿了念珠串默念佛号——等到了坟头,就不做这些吴宗明不喜之事了。

......

黎明十分,天未放亮,舆车车顶还缀着两盏掩风灯笼。

即使如此,其中灯火仍被风撩得来回闪烁。

过两京之内石板长桥,往东北方向的华顺门去,一连过三道关卡,畅行无阻。

仍有乡亲在舆车后徒步相送,有不少唤着‘粥济娘娘’的称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