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从来都是一条不归路,权臣和皇权的历史从来都是血淋淋的。
历史上的权臣比如霍光,不但把持朝堂权倾朝野,还能左右皇帝废立,先立汉废帝昌邑王刘贺,但不过二十七天就被废,后立汉宣帝刘洵,类似的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们就是一个国家的无冕之王;然后更进一步的就是权臣对皇帝取而代之改朝换代,隋文帝杨坚的皇位就是他作为臣子被“禅让”而来,唐高祖李渊的皇位也是从臣子被“禅让”而来,类似的还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才是权臣的主旋律下场,李斯,吕不韦,韩信,何进,董卓,尔朱荣,兰陵王高长恭这样的结局比比皆是,像是诸葛亮那样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臣子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
所以作为权臣以及其家属会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感,他们一不定要强势到改朝换代,但一定要学会自保,作为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自然也会有这样的危机感,也想要自保,以及保存下长孙家现在拥有的权势。
在长孙无忌还把持朝堂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现状”就是长孙冲眼中最好的选择,长孙家可以不再进一步,但绝对不敢退一步,退一步只怕不是海阔天空,而是粉身碎骨,权臣从来都是一条不归路,没有退路。
但现实证明,皇上很显然并不想保持现状,因此这才有的皇相之争,从褚遂良被贬开始,长孙祥,高履行也接连被贬,现在李治又贬了韩瑗和来济,明眼人都知道皇上这是想要削弱长孙无忌的权势。
这样也就激发了长孙冲由来已久的危机感,所以在德妃三言两语说出长孙家现在的处境的时候,很容易的就说到了长孙冲的心坎上,事关生死无小事,想想高阳公主,想想荆王李元景,尸骨都寒了许久了,与其坐以待毙被皇帝兔死狗烹,不如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德妃说出换一个皇帝的时候,长孙冲深以为然。
至于自己的父亲长孙无忌,长孙冲不能改变自己的父亲做一个忠臣,父亲永远可以做皇帝的忠臣,至于皇帝是谁不重要,不管皇帝是谁,在李治“遇刺身亡”后父亲都会是皇帝的忠臣,这样也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的必要,长孙冲和德妃私下就可以做成此事。
在和长孙冲计划好趁灾民之乱刺杀李治的事情后,德妃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小家子气,阴谋诡计用来用去只是想要除掉武皇后和她的儿女,德妃不一样,如果机会合适她连李治也不会放过,没了李治以后,不管是武皇后还是她的儿女生死还不是任由德妃拿捏?到时候就算武皇后想好死都不会如愿,德妃想让她怎么死就得怎么死,想到这里德妃又暗骂一声“这个贱人”,在后宫输给武皇后是她的奇耻大辱。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李治一旦身死,长孙无忌想让谁做大唐的皇帝谁就是大唐的皇帝,而德妃这个李治后宫硕果仅存的大妃娘娘就会是新皇的母妃,自己没有达成进宫做皇后娘娘的愿望,那就一步到位做皇太后娘娘!
这就是历史离谱的推进,李治和长孙无忌不会想到德妃和长孙冲会密谋刺杀皇帝,就像霍光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老婆霍显为了自己的女儿做皇后会毒死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内侍监也做好了宫内大部分人跟谁李治前往洛阳逐食得准备,李治也就没有在长安继续停留的准备,他不动灾民都在犹豫观望,只有他这个皇帝带头才能带动灾民一起去洛阳逃灾。
在李治让钦天监计算出一个宜出行的好天气后,李治也在长安城外昭告天地自己作为天子会和百姓一起到洛阳乞食,希望苍天早日结束关中的大旱,这是告天。
然后李治就坐上自己的车马开始向洛阳出发。
这时候李治看着车窗外乌央乌央的数不清的百姓,皆是瘦骨嶙峋,面黄肌瘦,没有一点人多为众的浩荡,只有数不尽的凄凉、悲苦、狼狈,这时候他才明白了先帝说过的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若是没有了百姓,没有了水,那他这皇帝还算什么皇帝?
这时候李治身边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父皇,孩儿愿意把自己吃的省下来留给百姓。”这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
武皇后笑着道:“是吗,弘儿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
李治也是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李弘是一个良善的好孩子,和小时候的李治特别像,李治特别喜欢他,为此还请大师颜回和曾参做李弘的老师,只是还有一点和李治像的地方李治并不高兴,李弘的身体也和李治一样羸弱,时常生病,武皇后为此没有少痛恨王皇后和萧淑妃,她一直认为这是李弘被王皇后无辜谋害的后遗症,当时的李弘虽然死里逃生活了下来,但还是落下了病根,虽然之后一直都在被御医调养,效果却不太明显。
这时候旁边响起了一个更加稚嫩的声音:“父皇,母后,孩子也愿意把粮食留给百姓,孩儿也要做好皇帝。”这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
武皇后闻言面色一变,但马上又笑着道:“贤儿切莫胡言乱语。”
倒是李治笑着道:“童言无忌,哈哈,童言无忌,贤儿的心意是好的,父皇很欣慰,但你做不了好皇帝,因为皇帝只能是贤儿的哥哥做,贤儿可以做好亲王。”
三四岁的孩子是李贤,李治和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贤似懂非懂的听着父皇的话。
在走出一段距离之后,李治扶着车辕走出马车。
他站在马车上,回首看着身后巍峨的长安城,这里何尝不是李治的故土?李治又何曾想背井离乡?这里的城墙是如此的壮阔,作为一个人在这样的壮阔前是如此的渺小,可是谁能想到这样壮阔的长安城现在会如此的虚弱,仅仅只是旱灾就要差不多饿死整个长安城,甚至整个关中地区。
进而李治又想到了自己的皇位,虽然自己是这大唐皇帝,看似就跟这长安城一样巍峨壮阔,可也一样虚弱,自己就连舍下颜面和关陇世家借粮这件事都做不到,只能和百姓一样做一个远赴洛阳乞食的人,说好听是逐食天子,李治也知道这么做失了皇帝的尊严,可是他的尊严在关陇世家那里算得了什么?如果自己现在还抱着这份尊严那就是掩耳盗铃,李治也真切的明白关陇世家就是自己掌控朝堂的痼疾,他也想到了太宗皇帝驾崩前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太宗皇帝说:“皇帝当与臣子共治天下,而不是与世家共理天下”,这次一去只怕要正式宣告李治和关陇世家的割裂开始,李治被迫离开的不只是长安,还是关陇,只是和关陇世家决裂这件事对李治而言又何尝不是前途未卜?
洛阳,对百姓和李治都是一个未知之地,洛阳是百姓口中的粮食,洛阳却在李治的心里,他也茫然。
当年隋文帝杨坚初立大隋的时候都城就是在长安,后来隋炀帝继位之后却移驾去了洛阳,其中未尝没有避开陇西世族锋芒的道理,由此可知陇西世族的强大。
在李治还在神游天外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还有被马蹄激荡起的烟尘,因为官道上挤满了和李治一起去洛阳的灾民,马匹只能在遍野上奔跑。
实际上长安城外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灾民聚集,早就没有什么官道之分,走的人多了到处都被人脚踩平,远处的马匹只能在人群中艰难地行进。
好在这时候李治也是刚出城不久,围在李治身边的护卫还很完备,在很远的地方就在维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