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29章 陈母问勇勇冠三军 大唐铁甲不动如山

第229章 陈母问勇勇冠三军 大唐铁甲不动如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之前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敌进我退,阿史那贺鲁偏偏就要集结兵力打这一战,阿史那贺鲁是突厥可汗,在太宗皇帝死后,阿史那贺鲁击败了突厥上一任可汗,然后叛出大唐,自命沙钵罗可汗。

可汗有令,突厥十姓部落没有办法只能派兵前来,现在阿史那贺鲁这是要给战前心里没底的突厥人加一加勇气。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突厥人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部落之间本就是互相倾轧,哪来的和平,所以突厥人十姓部落根据一条河划分了势力范围,就是当时的碎叶川,现在被称为楚河。

河西的五姓部落被称为西厢,也被称为右厢,统称为五弩失毕,共有五部:阿悉结阙部、阿悉结泥熟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拔塞干部,其中每一部都有自己的首领,被称为俟斤。

河东的五姓部落被称为东厢,也被称为左厢,统称为五咄陆部,共有五部:处木昆律部、胡祿屋阙部、摄舍提驐部、突骑施贺逻施部、鼠尼施处半部,他们的首领被称为一啜。

五弩失毕和五咄陆部之间不和,常常也是互相征战,少不了来找阿史那贺鲁这个可汗来做中人评理,这就是突厥人的存在方式,哪怕同属于突厥人但也会冲突不断,所以阿史那贺鲁这个可汗能把双方聚在一起不打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别说还要双方放下矛盾一致对外。

要知道双方互相每年都有人死在对方的刀下,对一件事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你同意那我就反对,你反对那我就同意,想要思想统一阿史那贺鲁实力最强也不好搞,毕竟思想上的矛盾不是实力能解决的。

但只要有利可图,双方还是有坐下来合作的可能性,所以阿史那贺鲁事先已经承诺只要参加战役的部落都会在战后论功行赏,唐军不算什么,但击败唐军之后,后面的土地就是突厥人的牧场,平民就是突厥人的奴隶,金银就是突厥女人头上的装饰,这都会是大家的囊中之物,这是诱之以利。

阿史那贺鲁还必须要弱化唐军的实力,他就说来犯唐军也就万人,将领苏定方还是个无名之辈,还要说在座的有些人胆小如鼠,大家都是一部之首领,哪愿意承担这样的羞辱,这就是阿史那贺鲁的激将法。

这样战略上对唐军的藐视,还有对自己人的攻心之计,总算让战前还有一些迟疑的突厥人成为嗷嗷叫的雄兵,阿史那贺鲁能做突厥可汗还是有一些本事的,可惜他忘了他的前辈还有一位更有能力的大可汗名叫颉利可汗,最后被李靖抓到长安为太宗皇帝跳舞,而此时李治也已经把他当成了颉利可汗二代。

既然知晓了唐军的布置,阿史那贺鲁也可是安排战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唐军兵分两处,那突厥人自然选择各个击破,可是唐军两处兵力互为掎角之势,谁攻哪一初这都是说法,毕竟唐军兵分两处,一处是几千步卒,一处是近万的骑兵,傻瓜都知道步卒要比骑兵好打的多,好打不好打这就意味着部落勇士牺牲的多少,这样五弩失毕和五咄陆部又开始争吵起来。

最终还是阿史那贺鲁有主意,既然大家都难以抉择,那就用草原上的办法解决问题,一切看长生天的天意,这才缓解了两方的争吵。

长生天的天意就是扔酒壶,突厥人的酒壶就是酒袋,有一个长长的壶嘴。

阿史那贺鲁朝着天空扔出酒袋,在酒袋掉落在地上的时候,壶嘴朝向哪一方就是长生天选择了哪一方,这就是天意,是突厥人常用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此前阿史那贺鲁已经数次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五弩失毕和五咄陆部关于牛羊和牧场的纠纷。

这一次五咄陆部运气好,长生天让他们抽到了对大唐的步卒,五弩失毕就要面对唐军的骑兵。

不过阿史那贺鲁还有安排,他并不要五弩失毕和五咄陆部同时向唐军发起攻击,而是先让五咄陆部动手攻击唐军的步卒,五弩失毕先防备唐军骑兵的突袭,他这是要杀鸡儆猴,让另一边的唐军看着自己的步卒被突厥人一点一点吃掉,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击溃唐军的心理防线,也是要给苏定方一个教训,让他知道什么是兵法!什么是用兵如神!

突厥十姓部落领命也去安排出兵事宜,毕竟十万人的大军还是要讲进退的,不是一窝蜂的打群架。

在十姓部落的首领离开后阿史那贺鲁身边的近侍犹疑道:“可汗,中原有一句话叫事出反常必有妖,唐军这样的行军布阵其中是否有猫腻我们未可知啊,这样安排十姓部落冲上去是否可靠?”

阿史那贺鲁笑着道:“是否可靠这不是有人先为我们去探探路吗?哈哈?”

近侍这才知道十姓部落都是阿史那贺鲁安排的探路的角色,实际上阿史那贺鲁早就厌烦了对十姓部落控制力弱这一点,他是突厥人的可汗,可是突厥人先是忠于自己的首领,然后才知道他这个可汗,这就是部落文化,阿史那贺鲁早年依附了大唐,他有幸见过大唐太宗皇帝的威仪,尤其是那万国来朝的尊荣,被朝拜的万族尊称为天可汗,这让阿史那贺鲁知道了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这才是天高地厚,在这样的天地面前,自己头上这一片长生天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阿史那贺鲁就有了大志向,所以他在太宗皇帝驾崩后就叛出了大唐,他也要有自己的一片天,他也要做突厥人的皇帝,他不只要做可汗,他也要做天可汗!

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先有部落后有天才是突厥人的文化,所以阿史那贺鲁发现即使自己成为了突厥人的可汗也成不了突厥人的皇帝,他并没有中原皇帝那样的中央集权。

思来想去,阿史那贺鲁认为是因为十姓部落太强,自己不够强,这才造成了对诸部落约束力弱,那就要逐步削弱诸部落的力量,所以五弩失毕和五咄陆部之间的矛盾其中少不了阿史那贺鲁的挑唆甚至故意引发双方冲突,双方找不到的牛羊实际上并不是对方偷的,而是可汗下的黑手,阿史那贺鲁一直在借刀杀人。

现在阿史那贺鲁又拿唐军作为了他借刀杀人的刀,他巴不得唐军多杀一点十姓部落的人,这样削弱了十姓部落的实力,战死了男人,部落剩下的都是妇女和孩子,在战后就是阿史那贺鲁吞并他们的时候,到时候突厥不就是阿史那贺鲁自己的部落?完美解决他控制不了十姓部落的问题。

至于近侍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完全不在阿史那贺鲁的担忧之内,就算唐军再有妖又能怎么样?自己是十万对一万,优势在我,且不说十个人砍一个人,哪怕就是十万头猪对冲一万个人也没有失败的道理,他反而担心唐军别太弱不禁风,不然达不到消耗十姓部落的效果,自己反而还欠十姓部落努力和金银,所以唐军越强越好,到时候唐军越强,自己击败唐军的声望也越大,自己越能打出声威,声震西域,这就是一举两得!

这就是阿史那贺鲁的想法,可以说他和苏定方的想法是不谋而合,都是想用首战来消耗对方,区别是苏定方兵力势单力薄,他不得不这么做,阿史那贺鲁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想要削弱十姓部落的实力,来加强自己对十姓部落的控制,所以双方不约而同的都把首战安排在了郭孝慎领命固守的五千步卒上。

此时的郭孝慎已经带领五千步卒到了苏定方指定的小高地上开始挖壕筑阵,虽然他们会居高临下面对突厥人,可是人数是难以弥补的差距,所以必须构建和城防护城河一样的壕沟,这样更能增加突厥人攻上来的难度,所以在郭孝慎勘察过高地之后命令将士们挖了三条壕沟。

还有就是五千步卒,其中身着明光铠的只有三千人,剩下两千人并没有重甲护身,郭孝慎对看着自己的将士们道:“此战我等以寡击众,凶多吉少,但我大唐铁甲不动如山,此战唯有死战才能为大军觅的一丝胜机,所以有甲的兄弟们在前,没甲的在后,若有阵亡者,余者,则换甲上阵,直至阵亡,再换,我在战阵在,誓与战阵共存亡!懂了吗?”

将士们齐声皆言“诺”!

声震四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