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率军出金山北部(今蒙古国西部阿尔泰山),在探马的侦查下找到了西突厥处木昆部,处木昆部也发现了唐军,双方打了一战,唐军摧枯拉朽般大破处木昆部,直接打崩了处木昆部的抵抗之心,处木昆部的首领见势不敌唐军,率帐前来投降,苏定方也没有追究处木昆部的罪责,而是加以安抚,外加从处木昆部中调发了千余骑兵。
此战可谓是苏定方西征以来的第一场胜利,俘获处木昆部一万账,大概四五万人,牛羊不算,
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九月多,苏定方也是赶紧派信使去长安送信,告诉李治这个好消息,他知道整个朝堂也在等这个消息,此时苏定方已经距离长安四千里路。
打完了处木昆部之后苏定方还是需要寻找突厥人的主力一战,可这西域天大地大,苏定方想要找人也不容易,最终还是询问投降过来的处木昆部的首领阿史那贺鲁的大概位置,苏定方的目光在地图上思索了良久道:“时值九月,正是牛羊成群的时候,有牛羊拖累,突厥人必定离不开水源,而这里,是曳咥河上游(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河网众多,水流充沛,地势平坦,河谷开阔,可以容纳下很多的人马,所以我猜测突厥人的主力就在此处,我们之后就朝着这里行军。”
在继续行军一月之后,苏定方终于率军抵达了预定的曳咥河,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多,苏定方距离长安四千七百多里。
苏定方行军到了曳咥河上游五十里处,前方伺候送来侦查的情报,告知在曳咥河上游四十里处发现了阿史那贺鲁所部,这说明苏定方的猜测十分准确,唐军一直在寻找的突厥主力就在这里。
在苏定方发现阿史那贺鲁的时候,阿史那贺鲁也早就发现了远道而来的苏定方,甚至比苏定方发现他更早,因为阿史那贺鲁早就在另外一支袭来的“唐军”唐军哪里得到了苏定方走北路的情报,也就是阿史那步真那一路依附大唐的突厥人中有阿史那贺鲁的眼线,他知道唐军人少,也就有恃无恐的还留在这里没有逃跑。
还有一点,在阿史那贺鲁看来,南路的来兵不足为虑,大家都是突厥人,虽然你依附了大唐,但谁还不了解谁?他们浑水摸鱼还行,指望他们攻城陷地那是想也别想,主要的大敌还是这些唐朝人,自己只要击退了这些唐人,那南路的阿史那步真必然不战而退,甚至闻风而逃,这也是阿史那贺鲁留在这里等苏定方的一个原因。
这里就是阿史那贺鲁选择的预定战场,他要在正面击溃来犯之唐军。
阿史那贺鲁这样气定神闲的姿态也让苏定方明白他的心思,直到阿史那贺鲁想在这里和自己决一死战,也吹响了战备的号角。
此时又有伺候前来报信,说是阿史那贺鲁携十万大军前来。
好家伙,十万大军。
这可把苏定方几人震惊一番。
难怪阿史那贺鲁这个家伙气定神闲呢,原来是准备了十万大军等着自己,所以自己这是落入了阿史那贺鲁的毂中?
任雅相脑子里马上冒出这样的想法,看样子不只是他,身边的萧嗣业,裴行俭,郭孝慎都有这样的怀疑,再多想一步,是不是有人提前给阿史那贺鲁通了风报了信?所以才会这样有备而来?
他们马上就想到了走南路的阿史那步真兄弟,他们也是阿史那贺鲁的堂兄弟,会不会是他们通风报信?
这样的怀疑很合理,不然阿史那贺鲁为什么不在南线,而在这里等着自己?苏定方上一次西征阿史那贺鲁可在南线呆着。
想到这里郭孝慎闷声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哼。”
其他人也知道郭孝慎所言何意。
倒是苏定方微笑着摇摇头道:“外族之人没有殉节的气节,自然不明白死战不降的忠诚,今日降操明日降吴也是常事,这其中自然难免朝三暮四,藕断丝连,若是他们和你我一样,那我们还算什么唐人?哈哈。”
裴行俭道:“可是,老师,我们兵力总共两万人,其中五千辎重还在几百里外,眼下也就只有一万五千多人,五千步兵,万余骑兵,以一万五千对十万,虽然学生不怀疑老师的运筹帷幄,可是这一战是不是从长计议?”
虽然战争史上不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基本上都是以奇致胜,现在唐军和突厥人可是在正面战场,这样明刀明枪的来,苏定方还想以少胜多/唐军真的要以一当十不成?
面对学生的疑问苏定方“呵呵”一笑道:“阿史那贺鲁有备而来,现在我们就算想后撤只怕也来不及了,到时候只怕会被突厥人衔尾而至,这样我们更没有胜算,现在阿史那贺鲁见我们兵力薄弱,这反而是我们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的机会。”
“众将听令”。
“末将在”。
苏定方指着面前的堪舆图道:“突厥人势大是事实,正面对抗我们绝无胜算,所以要兵法使用得当,你们看这里和这里。”
苏定方指着堪舆图上的两处地点道:“这里是两处高地,一南一北,相聚三五里路,我们兵分两路分兵固守,这样可互为掎角之势。”
守?
任雅相道:“大将军,固守高点的确是一个办法,可这“守”是否有问题?如若阿史那贺鲁围而不攻,那我们不就成了枯守高地的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马谡。
任雅相倒是一点也不委婉,不懂给苏大将军留点情面,虽然他这么问,但其实大家都想问。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如果我方兵力是敌方的十倍,那就可以实施包围战;如果是五倍,那就可以进行正面进攻;如果只是两倍,那就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可是眼下突厥人是唐军的十倍,苏定方却还要分兵固守,这不就是和兵法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实在太逆天,不怪任雅相有想法。
苏定方道:“我们守是因为阿史那贺鲁必定不会围而不攻,攻就是他唯一的选择。突厥人十倍于我,任将军知道的兵法突厥人也会知道,兵力上的优势,再加上兵法上的“优势”,如果阿史那贺鲁还不敢攻的话,那他还有什么颜面做突厥人的首领?所以不存在围而不攻的说法,我们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守得住,等到突厥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就是我们以少胜多的时机。”
苏定方一说大家就明白,自己都以为苏定方分兵是个昏招,阿史那贺鲁指不定怎么笑话唐军的将领是个蠢货呢,他兵力又是十倍的优势,这他哪还会守?这是有多看不起自己?这么明显的优势都不敢出兵?那他的威信也就会没了,这就是苏定方说的进攻是突厥人唯一的选择。
可就算是守,就算占了两处高地,唐军就会有以少胜多的机会吗?此时大家都不知道苏定方的脑子是怎么敢做出这样的猜测,就是靠守吗?守得云开见月明?守的突厥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防守反击又能有多少的机会?
可是突厥人没有选择,唐军就有选择吗?一样没有,就像苏定方一开始说的,万一唐军后撤,突厥人衔尾而至,那就是十万人追着一万多人打,这跟突厥人追旷野上的牛羊没有多大的区别,那唐军必败无疑,所以唐军这也是在背水一战。
这是唐突双方都没有退路的一战,也是一个意外,阿史那贺鲁没想到自己十万大军一出唐军居然没有选择避其锋芒,而是选择和自己硬刚,苏定方也没有想到阿史那贺鲁会携十万大军来和自己一战,只怕这已经是阿史那贺鲁举国之力了吧。
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