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德妃马上为长孙无忌写出了回信,她要长孙无忌在朝堂联合并州王氏和兰陵萧氏以及陇西世族的老臣们一起弹劾武皇后擅杀后妃之罪,事情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要联合起来,两个字,逼宫!就像自己之前逼宫武皇后一样,德妃相信长孙无忌有这样的能力。
有了武皇后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借口,有了长孙无忌联合朝臣的逼宫,德妃相信可以给武皇后一个重大的打击,甚至废黜武皇后也不是没有机会,这样自己就能赢回武皇后杀了王萧二人导致自己在后宫丢了的颜面,为此德妃不止给长孙无忌一人写了书信,还有韩瑗,来济等关陇一派的老臣,还有并州王氏,兰陵萧氏,都收到了德妃的书信。
第二天的大朝议,还没有到时间朝臣们就已经三五成群的吵作一团,因为后宫杀废后不是一件小事,这不仅事关家族的脸面,更是世家的体面,世家不只要为王皇后鸣不平,还有就是朝堂上这些世家谁家还没有世家女在后宫做皇帝的妃嫔?武皇后既然都敢杀王皇后,那自家在后宫的世家女还能安全吗?所以这就是武母杨氏曾经告诉过武皇后的话,杀了王皇后她就会成为世家的敌人,更别说这背后还有长孙德妃的合纵连横。
在内侍监喊出“有事上奏,无事退朝”之后御史大夫王义方更是第一个站了出来,王义方姓王,出身并州王氏,虽然不是出自王皇后一脉,但大家同为并州王氏就是一家人,现在王皇后被武皇后所杀,王义方就是义愤填膺的第一人。
王义方站出来之后并没有首先就弹劾武皇后杀害王皇后一事,而是说起了李义府的事,王义方还是老话重提:“李义府擅杀朝廷大理寺丞,望皇上治罪!”
然后就有数名朝臣附和。
李义府杀大理寺丞毕正义,武皇后杀废后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件事大家都会提,李义府分量不够王义方就先拿他开局,循序渐进。
李治看着站在下面的王义方,难怪之前王义方对治罪李义府之事很积极,李治还以为这是他作为御史的职责所在,现在想来王义方出身并州王氏,难道还不知道韩瑗请赦褚遂良一事?所以王义方必定是出自王皇后的授意才会盯着李义府不放。
自从李治知道李义府被弹劾纳妾淳于氏之后已经把这件事当成是老臣们的阴谋,哪还会简单的看待这个问题,而王义方此问算是正撞在李治的枪口上,老臣们要治罪李义府,那李治就铁了心的要保李义府,于是问道:“李义府是否有罪还待商榷,给事中。”
给事中刘仁轨见李治叫自己也是站了出来,李治问道:“给事中,朕把毕正义自杀的事交给你调查,现在你告诉朕,毕正义之死李义府到底是不是元凶?”
给事中刘仁轨此刻心中想要骂娘,毕正义一死这就是死无对证,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证据?李义府的片面言辞?自己能调查出结果才怪了,于是刘仁轨只能无奈道:“皇上,臣没有证据表明毕正义之死是李义府所为。”
有了刘仁轨的话,李治漠然的看向王义方道:“王义方,你身为御史大夫,本该明察秋毫,但你却不分青红皂白,毁辱大臣,言辞不逊,你何德何能做这个御史大夫?听诏,即刻把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都城检察院院长贬为莱州户籍办主任)”
李治此举可谓是语惊四座,王义方想拿李义府开刀,李治却拿他开了刀,甚至都不给王义方开口的机会他就直接被治罪。
王义方还在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治,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能从御史大夫一下子成了莱州的司户,刚刚一些还支持王义方的朝臣这时候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也没有办法毕正义就是李义府所杀,李治直接把一个御史大夫贬为莱州司户也是莫名其妙。
可是话说到这里如果没有人能证明毕正义就是李义府所杀哪还有什么说的?说什么都是白说,谁都没有证据,这就是死无对证。
朝臣们一时间都有一些语塞,稍待片刻后还是韩瑗站了出来,他资历够老,性子够直,胆子够大,现在只有他敢站出来说武皇后杀废后之事。
韩瑗兴师问罪道:“皇上,臣等听闻昨日武皇后无故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可有此事?”
李治道:“是废后,不是王皇后,韩爱卿难道不知现在我大唐皇后是武皇后吗?”
韩瑗道:“不知王...废后何罪之有?武皇后为何还心狠手辣,非要置她于死地?”
李治沉默不语,内侍监赶紧拿出了一份诏赦道:“废后和废妃自缢是皇上的旨意,武皇后只是奉旨行事,并不是擅杀二人,罪因是皇上虽然皇恩浩荡宽赦了废后二人,可是她们不知悔改,虽身在回心院亦不知悔过认错,反而整日咒骂武皇后无休止,因此皇上数罪并罚就治罪于废后二人。”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武皇后处死废后二人的原由,可是仅凭咒骂之事就处死二人是不是有些太过严苛?
于是韩瑗道:“皇上,臣有话要说,皇后娘娘本该母仪天下,温良贤淑,但武氏其人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臣以为武氏不配为我大唐皇后娘娘,德不配位,臣恳请陛下降旨罢黜武皇后之位,由德妃娘娘继皇后娘娘之位。”
韩瑗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要李义府不被治罪,武皇后还是皇后,那褚遂良就永无出头之日,现在武皇后又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韩瑗正好拿出老臣的能力提出废后之事。
韩瑗提出废后之事,朝臣们也不感觉意外,好像大唐最近几年废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隔三差五的就会被搬上朝堂。
于是在韩瑗提出废黜武皇后之后,来济也是站了出来表示对韩瑗的支持,再然后就是陇西世族一派的众多朝臣,还有并州王氏,兰陵萧氏,五姓七望出身的很多朝臣都站出来表示对韩瑗的支持,这就是德妃所谓的逼宫,武母杨氏所谓的武皇后会成为世家的敌人。
可是即使这么多人站出来大家的目光依旧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人的身上,李治看着那里,韩瑗看着那里,来济看着那里,朝臣们看着那里,那里站着一个人,是长孙无忌,逼宫到了眼前这一步就只差一步,那就是长孙无忌的态度,如果现在长孙无忌能站出来支持韩瑗那就是对李治逼宫的最后一击。
李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死死的看着自己的舅舅,韩瑗等人则是期盼的看着长孙无忌。
等待了良久韩瑗的期待终究成了失望,还是那句话,到了长孙无忌这样的地位,不表态就是一种态度,在群臣想要罢黜武皇后的时候,大家期待的长孙无忌出乎意料的选择了沉默。
此时长孙无忌的沉默震耳欲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韩瑗作为陇西世族的一份子,中枢七相的一员,长孙无忌监国多年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候韩瑗提出的废黜武皇后,立长孙德妃为皇后之事长孙无忌会以沉默应对。
韩瑗眼中看着长孙无忌的失望开始无限蔓延。
大家眼中的长孙无忌开始变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