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治亲自手书的立后诏书之后,这也就意味着立武贤妃为后之事再无变数,武贤妃也就成了武皇后,就是后世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后,武则天。
这时候的如意自然还没有后来登基做女皇的威武霸气,有王皇后被废黜的教训在前,如意这个新皇后心中并没有多少得意。
一则是这个皇后之位来之不易,如意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从她进宫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韦贵妃和阴德妃竞争长孙无忌薨逝后空出的皇后之位,如意以及一众进宫的小宫女都身不由己的成为了两位娘娘明争暗斗的棋子,也是在那个时候如意无意间就被牵扯进韦瑶陷害萧未央的阴谋中,险些被赶出宫,这是如意进宫之后的第一课。
然后自己从蝗灾事件到出使高句丽,再到感业寺再进宫廷,生了李弘,怀着安思定公主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好不容易又回宫紧接着就是安思定公主被害,李弘福大命大死里逃生,再然后跟长孙无忌斗智斗勇,这才有现在的皇后之位,所以这个位置对如意来说来之不易。
想到这些如意哪还有得意的心情,皇后之位固然尊贵,固然让人艳羡,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个重很可能就是生命之重,如意现在也明白了太宗皇帝为什么时常不快乐的原因:在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皇帝需要和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解释自己的被逼无奈,所有长孙皇后为他修建了长安城观音寺,为太宗皇帝排忧(前面有说过观音寺的由来典故);长孙皇后薨逝,朝臣的眼睛都在盯着空出来的皇后之位,太宗皇帝就连修一个思念长孙皇后的园子都不行,大臣们的谏言逼着太宗皇帝望陵毁观;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哭着求自己不要让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时候,太宗皇帝只能对自己最钟爱的女儿表示无能为力;在废太子李承乾对自己的父皇哭诉自己谋逆的不得已的时候,那时候的太宗皇帝不再是天下的皇帝,也只是一个不想儿子走自己老路的愧对儿子的老父亲,所以李承乾即使是谋逆太宗皇帝也要保住儿子的性命,这都是太宗皇帝作为皇帝难言的苦楚。
来之不易,也不必得意。
而且这么多年的宫廷生活也告诉如意一个道理,来之不易,坐之更不易,不信就看王皇后,和萧未央斗了这么多年,防人就和防贼一样,从王皇后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引狼入室”找自己进宫,还是收刘贤妃之子李忠为嫡子坐太子,还是密通萧未央追杀自己,后来又是嫁祸刘贤妃,用巫蛊之术谋害安思定公主和李弘,王皇后做这么多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坐稳自己的皇后之位吗?最终也多行不义必自毙。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如意成了武皇后她也理解了王婠曾经的那些做法,处处有了危机感,她不只要坐上皇后之位,还要坐稳皇后之位,所以在李义府来问她王皇后有没有同党的时候,如意明知道王皇后背后是长孙无忌,可她还是选择了按照王皇后的口供来,在如意眼里褚遂良已经为此时担责,自己没有必要,其实也没有能力追责到长孙无忌身上。
不但如此,这一次因为废后之事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有了间隙和分歧,而长孙无忌现在还是监国,朝堂还是陇西世族的天下,李治现在要做的是修复和长孙无忌的关系,而不是彻底闹崩,不然这对李治还是自己这个新皇后都不是好事,这就是新皇后也有自己的内忧外患。
于是如意在封后诏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李治,如意上表道:“陛下前以妾为宸妃,侍中韩瑗大人和中书令来济大人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神情为国?臣妾乞陛下对二位大人褒赏。”
这是如意对老臣们的示好。
以前的中枢七相在褚遂良被贬潭州后就成了现在的中枢六相,除了还政于朝的李绩是明白的站在李治一方,其余几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长孙无忌的影响,但在废后事件中崔敦礼和于志宁保持了中立,韩瑗和来济则是和褚遂良一样明确的反对废后,现在褚遂良被贬,李治却反而夸赞起韩瑗和来济在当初反对册封武昭仪为宸妃时的“忠心”,表扬他们当初的反对是对的?尤其这个提议是他们反对的武贤妃提的。
在李治拿着武皇后的上表展示给老臣们看的时候,这些老臣们自然明白武皇后此举的想法,贬褚遂良是示威,褒自己就是示好,这是在用皇上和皇后的脸面承认自己错误的方式证明韩瑗和来济当初做得对,这样的褒奖韩瑗和来济接不接?
不止如此,中枢六相中的其他几人也是各有奖赏,长孙无忌,崔敦礼,于志宁,李绩,都在奖赏之列,在这上面李治做到了雨露均沾,而不是厚此薄彼。
武皇后亲自上表皇上嘉奖曾经反对自己的人?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李治和长孙无忌,因为有多少寻常人会在做了皇后后不是得意忘形,一朝得势,睚眦必报,而是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还褒奖自己的敌人?武皇后就能做到!试问这是何等的胸襟?
李治在刚听说如意的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是意外,但如意一句:“立后之争本是皇上和诸位大人的一时意气之争,而不是立场之争,不管是皇上还是诸位大人都是为了大唐社稷着想,难道这天下大唐还大不过几人的个人意气吗?不必因为个人的意气导致皇上和朝臣的分歧,因私废公,君臣不和这与国不利,还有就是几位大人都是先帝留给皇上的老臣,尤其是长孙监国更是皇上的舅舅,从辈分来说皇上也是晚辈,其中有了误会皇上作为晚辈先认错又有何难?就算是先帝在位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认错过,皇上现在这么做也只是效仿先帝罢了,不过既然臣妾是症结所在,那这件事就由臣妾提起,也算是证明皇上立的皇后不是昏聩之人。”
如意一番话说的妥当,实际上李治不是傻子,他自己也在担心会不会因为废后之争影响他和几位中枢老臣的关系,尤其是舅舅长孙无忌,这一次的废后之争的确损害了双方各自的颜面,李治作为皇帝不想示弱,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办法,现在恰好如意上表褒奖几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事情的解决就是需要一个简单的台阶。
在武皇后上表表示嘉奖几位老臣之后,因为废后折损颜面的长孙无忌等人也就借坡下驴,现在武皇后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没必要再抓着这件事不放,实际上一众老臣也是被逼无奈,一个女人尚且有这样的胸襟放下成见率先认错,长孙无忌等人难道还不如一个女人吗?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皇后称职,自己这些中枢大臣反而不称职了,反而证明废王立武是中枢老臣们的错,所以皇后示弱他们必须接着,老臣们又见识了武皇后的另一面,这个女人不只胆大妄为的敢在紫宸殿偷听中枢大臣议事,和褚遂良硬碰硬的唇枪舌战,还会现在的以柔克刚。
这样这一次因为废后引发的君臣矛盾就被如意用牺牲自己的办法收拾了残局,牺牲她一人即保全了李治皇帝的颜面,又弥补了一众老臣的颜面,这么一看倒还真有几分长孙皇后的风采,众所周知长孙皇后当年经常调和朝臣和太宗皇帝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替魏征在御前说好话。
在解决了老臣和李治的矛盾之后如意并没有高枕无忧,所谓内忧外患,老臣们只是她作为皇后的外患,她眼下还有内忧,那就是武家之事。
对于武家如意可谓是即怨又恨,虽然她也姓武,但整个武家就像是她的仇人一般,除了父亲武士彟,如意在武家没有遇到一个好人,可以说如意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还要好好感谢武家对她的“逼迫”。
在武家姐妹还年幼的时候武士彟就去世,然后不管是武母杨氏还是武家姐妹在武家的并州族地一开始受到的就是无休止的吸血,武家兄弟盘剥完了武士彟留给杨氏母女几人的所有财物,最终还把母女几人赶出了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