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辽东的营州军前线军营里程名振和苏定方还驻守在这里,因为他们没有接到皇帝退兵的命令,没有命令就不能动,例外的是李治的内卫营,高尉犁眼看战事结束就回到了皇宫,他还需要保护宫廷的安危。
这一天营地里又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程名振和苏定方一起走出营帐,因为这种马蹄声就代表了某些信息。
程名振和苏定方看到了刚刚离开不久的高尉犁,所以高尉犁一定是带回了长安的消息。
突厥沙钵罗部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汗犯边大唐,这是高尉犁送来的消息。
程名振和苏定方一愣,这件事和他们没啥关系啊。
接着高尉犁对苏定方道:“皇上有意让苏定方作为主将主持此次战事,所以末将前来就是马上带苏将军回长安的。”
原来如此,所以苏定方终于要被皇上重用了?眼看这里的战事才结束就要马不停蹄的奔向下一个战场,这是属于武将的好事。
对这件事反应最大的是王皇后,从这个消息被传出来开始王婠就知道了李治道的谋划,更猜到了是如意在李治的背后发挥了作用,目的就是想要李弘坐上太子之位,这对王婠来说就是最坏的消息。
她加害了安思定公主,虽然刘贤妃为她背了黑锅,但王婠知道如意不会这么简单的被糊弄,还有就是太子的位子,王婠怎么甘心把太子的位子给了李弘,要知道自己的悲剧就是李治和如意给的,她怎么可能让如意的儿子做太子?没人知道王婠才是最恨如意的那个人,只不过王婠隐藏的最深。
所以王婠一定要破坏李治这一次的打算,李治想要让苏定方做主将,那王婠就偏不要,所以王婠马上私下联系了并州王氏的一位武将王文度。
王文度也是大唐威名在外的武将,并且出身并州王氏,王婠是出身并州王氏的皇后,自家出身的武将自然就是她的心腹,之前在朝堂还有王婠的舅舅柳奭,但在王婠加害安思定公主之后柳奭不但辞去了自己吏部尚书的官职,还刻意的保持了和王婠之间的联系,王氏家族却不可能抛弃自家的皇后。
王文度在接到王婠的书信,其中王婠告诉王文度一定要和苏定方竞争此次出征突厥的主将人选,不管战能不能打赢,首要的目的就是让苏定方失去这个出征的机会。
这就是王婠的想法,既然李治想要苏定方出征,那王婠就设法阻拦苏定方出征,首先有王文度毛遂自荐,再加上王婠和萧未央私下联络大臣,让大家支持王文度任职而非苏定方,那么苏定方自然就做不了这个大将,这样李治也就别想达到目的,这一次王婠不想跟李治赌,她要直接掀了桌子。
所以在苏定方到了朝堂之后朝议上又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李治本来想要宣布这一次的出征人选就是苏定方,却没想到王文度站了出来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更合适这一次的出征人选,并且在王文度自荐之后是接连站出来的大臣支持王文度的说法。
大臣们之前没有理由阻止李治要用苏定方,现在既然王文度自己站出来,并且还有人得到了皇后和萧淑妃的暗中唆使,也就开始反对苏定方,皇后是当今皇后,萧淑妃的儿子可能是以后的太子和皇帝,这两位娘娘说话还是有作用的。
王文度站在明处也算是代表王婠和武贤妃彻底撕破脸,大家自然知道王文度是谁的人,回想过去武贤妃还是被皇后娘娘带进宫的人,现在二人反而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所以现在明面上看起来苏定方和王文度之争,李治和朝臣之争,实际上还是皇后、萧淑妃和武贤妃之争,皇子李弘和李素节之争,这还真是世事无常。
这样出征突厥的领将人选又卡在了这里,李治是想要继续用苏定方出征,王文度却是自荐自己,并且得到了朝臣们的支持,事情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可是战事不等人,李治和朝臣不可能因为选不出将领这件事对突厥犯边视而不见。
最终朝堂还是决出了折中的办法,既然苏定方和王文度二人难以选择谁更合适出征,那二人就一起出征,二人各领一军,各自为将,就看谁在这一场战事中的战功更大,把战场当做二人比拼的场地,这是很公平的比试。
但是为了保证比试的公平李治还是选择出了一位可以主持公平的老臣程知节主持战事,苏定方和王文度名义上只是副将,受程知节节制。
程知节是太宗时期的老臣,在大唐拥有足够的声望,所以由他主持比拼无可厚非,有了这个结果之后李治马上把苏定方五品左武卫中郎将为四品右屯卫将军,官升一品,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前军总管,王文度为副大总管。
王婠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也没有阻止苏定方成为出征突厥的将领,好在也并不是没有收获,王文度也是出征将领之一,她还有机会,但局势已经明朗,就是李素节和李弘太子之争。
所以王婠马上暗信王文度一定要在此战中比苏定方得到更多的战功,这样李素节就会在太子之争中拔得头筹,反之就是李弘占得先机,所以这一次的比试很重要,不能输!
在这之后王婠还有一句话,如果王文度感觉自己实在赢不过苏定方,那也一定不能让苏定方赢,再不济也要保证自己不输,和局也可以,那就接着把太子之事继续拖下去。
王文度明白王婠说的意思,如果明着赢不了苏定方那就暗着保证自己不输。因为王婠现在已经输不起,王婠不想和如意赌这一场,但却不得不入局,王婠也终于从幕后来到了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