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72章 结孽缘想要人不知 沙钵罗突厥兵事起

第172章 结孽缘想要人不知 沙钵罗突厥兵事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倒是杨氏指着自己的脖子一个地方对武顺道:“你脖子的这个地方有一些红,还是你身子不舒服吗?”

原来是自己的脖子这里有些红,武顺赶紧道:“哦,是弘儿这个小家伙掐的,你别看他人不大,力气倒是怪大的,好给我一阵掐,哈哈哈。”

武顺的解释如意和杨氏都没有多想,李治和武顺的孽缘事件就这么被武顺遮掩了过去。

只是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李治和武顺之间的这件事情真的会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过去吗?这就要看天意了。

此事暂且留置,且说另话。

在高句丽使臣代表高句丽王入朝求和之后大唐和高句丽之间的战事算是暂时做了结束,战事即完也就到了对参战的将士们论功行赏的时候。

大唐将士论功行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战功即功勋,是可以加官进爵的根本,所以一切自有吏部考功司考功郎验证考核,只有经过考功郎严格确认的功勋才可录入《勋官十二转》,这就是将士们论功行赏的依据。

只是这件事在轮到苏定方的时候发生了分歧,有大臣谏言此次战事主官程名振在谎报军功,至于他如何谎报,不是程名振给自己多报了军功,而是给自己少报了军功,堪称离谱。

事情还要从程名振为考功司上报军功开始,正常情况下一场战事上报军功,作为战事的主官自然就是战事的首功之人,这是领导有方,同理,这一次对高句丽一战获胜也理当如此,程名振首先应该“表扬”自己。

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程名振上报到考功司的军报对自己的军功却少有提及,全篇都是对中郎将苏定方的肯定和夸赞,说此战一开始就是苏定方的提议,战事从头至尾也都是苏定方的指挥,并且战事中是苏定方身先士卒杀入敌阵,不知道具体情况的人看程名振的军报还以为苏定方才是这一战的主将,程名振似乎成了考功司的考功郎,只记别人的功,不记自己的功,这就是事情的离谱之处,没见过主将把战功拒之门外拱手于人的。

但程名振就是这么做了,这就是战前程名振和苏定方之间的承诺,苏定方提议一旦战败所有的责任他抗,程名振就提议一旦战胜所有的功劳也是苏定方的,现在程名振兑现自己的承诺。

正如程名振所言,这些功劳对程名振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对苏定方却是举足轻重,所以他就把所有的功劳让给了苏定方,并且程名振所言非虚,所有人也都知道对高句丽一战本来也是出自苏定方,当初大家在朝堂上对苏定方的为难还历历在目。

这也是这件事的症结所在,朝臣弹劾这件事的原因所在,当初所有人都阻挡李治和苏定方打这一战,是李治朝纲独断一意孤行,是苏定方不怕死,这才有了这一战的胜利,这是苏定方打了所有人的脸,所以谁能愿意看到苏定方春风得意领功劳?好在苏定方不是这一战的主将,就算这一战赢了大家还可以拿程名振是主将来安慰自己。

结果程名振偏偏是个不争气的!居然把此战的所有功劳都拱手于苏定方,这不是要打群臣的脸吗?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苏定方,群臣也并不会对这件事太认真,毕竟是程名振自愿的事,但唯独其中有苏定方就不行!事关群臣颜面问题。

所以朝堂上对于此战的论功行赏就出现了非常令人惊奇的一幕,一战之主将不但不抢功,反而自愿把功劳谦让给属下,朝臣们就要站在对立面,非说不抢功劳的主将谎报军功,把自己的功劳虚报没了!要弹劾!

自从大唐有了《勋官十二转》以来,军功从来没有这么被谦让过,仿佛大家谦让的不是军功,而是祸水。

一时之间这场闹剧也成了长安城街头巷尾的谈资,只不过这一次更多的出现了皇上英明的说法,不然怎么赢对高句丽这一战?还有就是少了对中郎将苏定方的奚落,没人再提及“二十五年铁郎将无立寸功”,这就是老百姓的质朴,这就是民心,李治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些民心。

几乎就在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又有新的战报传来,是西域传来的消息,西域突厥沙钵罗部大将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汗起兵反唐。

要不说英雄所见略同呢,阿史那贺鲁和渊盖苏文也可以惺惺相惜,都是趁着李治继位时间短,根基不稳的时候发难,这样一东一西几乎同时起事也算知己,只可惜渊盖苏文已经被李治乱拳打死老师傅,这就是时也命也。

阿史那贺鲁当然不是和渊盖苏文有联系,也不是二人之间心有灵犀,他们其实和大唐朝臣没什么区别,都是欺负李治新皇帝罢了。

这件事若是放在以前,李治听到突厥人犯边胆怯是必然的,因为从前隋开始突厥人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太宗时期更是被逼与突厥人签下了渭水之盟,这件事一直被李世民以为耻,是他成就帝位上为数不多的隐忍,直到太宗皇帝对突厥人连年征战才彻底击破盘桓在大唐北部的东突厥,而西突厥却依旧纵横在大唐西域,这是大唐经年的宿敌。

但李治现在听到来自西域的消息却不是害怕,而是喜出望外,本来他还想借着高句丽的胜战乘胜追击,没想到渊盖苏文早早就投降了,李治也就感觉不尽兴,还缺了对朝臣借题发挥的机会,现在有了突厥犯边的消息,李治的第一反应就没有了之前的胆怯,有句话怎么说?饿了肉就到了嘴边,困了枕头就送到了身边,总之李治一整个喜出望外。

突厥和高句丽对大唐是完全不一样的敌人,突厥是强,是可以和大唐正面僵持的实力,高句丽是难,大唐对高句丽的难点在于对方的天时地利,而大唐朝臣对于突厥和高句丽战事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

大唐和突厥打了多少年的战,双方也是各有胜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东风压过西风,就是西风压过东风,是宿敌,但不是像高句丽那样的梦魇,现在就是大唐处于上风的阶段,所以在知晓阿史那贺鲁犯边之后整个朝堂很快就达成了反击的共识,这可比李治想对高句丽一战容易多了,就算是长孙无忌都没有做出阻拦。

这倒是随了李治的意,李治刚刚对高句丽一战,算是对战事初尝其中味,正是兴趣盎然的时候,他比谁都更愿意接着打战,他想更有“其父之风”——李治一辈子都要模仿自己的父皇。

李治对西突厥沙钵罗部阿史那贺鲁一战已不可避免。

李治在蓬莱殿时和如意也说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事,如意看着跃跃欲试的李治若有所思道:“陛下既已决定对突厥一战,眼下可是已经决定出战领军之将的人选?”

李治道:“对突厥一战非同小可,至于出战人选之事已交由兵部和三省共同审议。”

兵部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诸多官员,三省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兵部尚书是李绩,其余人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这些人老成持重,主持此事确保万无一失。

如意委婉道:“陛下,兵家大事陛下不可假手于他人,奴婢以为此事还是陛下做主的好,并且眼下陛下有比朝臣更好的选择。”

李治一愣,武贤妃什么时候懂兵事了?可是武贤妃现在所言是何意?自己有更好的选择?

李治疑惑道:“朕不知贤妃所言何意?”

如意低头回道:“陛下,奴婢认为此次对突厥一战陛下有更好的领将人选。”

李治才知道武贤妃是要举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