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4章 昭陵自省决意一战 退位禅让两败俱伤

第164章 昭陵自省决意一战 退位禅让两败俱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治一言出马上就有御史台言官日常站出来反对道:“皇上,如若皇上无视臣等谏言,那就是臣等失责,也就不配在其位食其禄,那臣等自愿“乞骸骨”,告老还乡。”

接着马上就有几位御使站出来齐齐道:“臣等乞骸骨!”

这是朝臣之前屡试不爽的绝招,他们一个“乞骸骨”李治就无能为力了,只是这一次......

李治看着站出来“乞骸骨”的几人,面色阴沉道:“还有谁要乞骸骨?”

朝臣间互相目视一番,又站出来两人要乞骸骨。

李治气急而笑道:“好,李大人,钱大人,韦大人,王大人,赵大人,好一个乞骸骨,既然如此!那就大家一起乞骸骨吧,朕也“乞骸骨”!哦,错了,朕不算是乞骸骨,朕,愿意退位让贤,既然几位大人已经乞骸骨,那朕愿意把皇位禅让于几位大人,然后你们也好准许朕乞骸骨,所以几位大人可否成全朕?大家一起乞骸骨!内侍监,替朕脱去龙袍!”

长孙无忌闻言怒急的看着李治大逆不道的话?这算什么?好一个禅让皇位,李治这是在效仿上古贤君吗?只怕是想要跟朝臣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吧!

刚刚还乞骸骨的几人也是被李治的诛心之言吓得不轻,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他们作为臣子可以谏言皇帝,甚至可以以死相谏,但如果被人说是有沾染皇位之意,或者逼迫皇上退位的图谋,那可就是对皇帝的侮辱,他们是言官,生存靠的就是一个清名,如果背负了这样的骂名,以后还怎么两袖清风?

这可真是李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杀招,李治不想背负逼迫臣子乞骸骨的骂名,可有哪个臣子愿意背负逼迫皇帝退位的骂名?更别说百官之首还站着一个长孙无忌,要是自己逼迫皇帝太深,日后会不会被长孙无忌嫉恨?

事情闹到这种时候长孙无忌不得不站出来收拾残局,他不可能目睹几位朝臣乞骸骨无动于衷,更不可能真的让李治破罐子破摔退位让贤,他也知道李治这样做看似在和朝臣同归于尽,实际上还是在等自己表态,李治的目光已经几次飘过长孙无忌身上。

长孙无忌一阵皱眉,他怎么就不知道懦弱的李治怎么会这么叛逆,难道真的只是昨天晚上在昭陵自省的结果?身上沾染了些许太宗皇帝的霸气?

长孙无忌沉声道:“放肆,看看你们说的什么话?皇上不像皇上,臣子不像臣子,这还是大唐的朝堂吗?你们还不赶紧退下?”

几位乞骸骨的大臣赶紧借坡下驴,借着长孙无忌的话回到了百官之中,默默地擦着自己脸上的汗水。

长孙无忌接着对李治道:“皇上,这大唐的江山社稷是得自祖先遗馈,是高祖和先帝经历了多少浴血奋战、拼死杀敌才有这天下初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日夜操持都唯恐江山有失,鞠躬尽瘁都忧虑力有不足,个人得失事小,无颜面对祖先才是大,皇上切不可轻视这份责任啊!”

听着长孙无忌的苦口婆心,李治心中泛起一些悔意和内疚,但他依旧下定决心问道:“不知监国以为朕对高句丽一战如何?”

长孙无忌知道李治这是打定主意要打这一战了,劝是很难劝了,只能问道:“皇上,你没有合适的领将之人,这一战怎么打?”

长孙无忌笃定朝堂上不会有人站出来领这个军令状的,就算李治点兵点将大家也会婉拒,之前就是这样,所以长孙无忌明知故问。

李治对内侍监点头,内侍监高声喊道:“皇上召苏定方将军进殿。”

苏定方早就跟着李治回到长安,只是一直站在殿门外等候李治召见,也就听到了李治在朝堂上想要打这一战的不容易,这可真的是对自己寄予厚望啊。

苏定方走进朝议大殿,镇定的向李治行礼。

有些消息灵通的大臣都是不解的看着苏定方,苏定方的来和去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个秘密,因为他们一开始猜测苏定方来长安就是李治在为东征高句丽做准备,甚至长安街头的很多消息都是在他们的授意下传出去的,不然谁会关注一个籍籍无名的中郎将,结果苏定方来了之后李治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大家不知道这是不是散布在坊间的流言发挥了作用让李治打消了用苏定方的想法,方正就是苏定方无声无息的又离开了长安,正如他轻轻地来,然后轻轻地走。

所以苏定方为什么现在出现在了朝堂?也许只有一个原因,李治昨天晚上不止去了昭陵自省,还追回了苏定方,所以今天的朝会才会风尘仆仆的迟到。

李治看着苏定方还没有说话马上就有人不屑道:“皇上,你说的领将之人不会就是这个年逾六十的老将吧,臣可听说了这位将军在长安的坊间有着铁郎将的美名,意思是说这位将军像铁一样在中郎将的位子上端坐二十五年无寸功,这位将军,不知道这句话是真是假?”

苏定方不疾不徐道:“这是真的,老臣的确已经年岁六十,也的确愧坐中郎将二十五载无寸功。”

马上又有人道:“中郎将里面的确也会有一些沽名钓誉,鱼目混珠,尸位素餐,浑水摸鱼之辈,所以没有立功很正常,但像这位铁郎将苏将军一样二十五年不立寸功,这还真是中郎将里的一朵奇葩啊,不知道苏将军是怎么钻营的?是否可以指教一下我等?”明褒暗贬的一句嘲讽。

还有人道:“皇上,就算臣等同意皇上东征高句丽,但皇上也不该这么肆意妄为找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将领军,臣不问什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因为这位籍籍无名的苏将军根本算不上廉颇,问了也是白问,如果是这个人领军,臣等就算死谏也不会同意这件事。”

还有人道:“皇上,臣倒不是看不上这位苏将军,但这位将军只是一位区区中郎将,以他的品级还没有资格独自带领征讨高句丽大将军一职。”意思就是苏定方不配。

苏定方镇定的看着这些说话的大臣,这都是能站在朝堂上的武将,也正是程名振告诉苏定方的如果他接受了这个任命就会成为所有武将的眼中钉,成为大家的敌人,大家都拒绝了这件事,偏偏你接受了,而且你还只是一位中郎将,所以逼视,嘲讽,贬低,这就是他们对苏定方的态度,并且假如苏定方真的打了败仗,这些人就会成为他的索命人。

苏定方静静的听完大家对他的评价道:“老臣想各位大人可能误会了,老臣只是一位信使罢了,并不是诸位大人以为的领将人选。”

苏定方的话让大家一愣,这是骂错人了?

长孙无忌也好奇,如果苏定方不是李治选定的人选,那他叫苏定方进来干嘛?于是问道:“不知皇上选定的将领是谁?”

李治没有答复,是苏定方接着道:“是老臣的上官,营州都督、左武卫大将军程名振大人,老臣是程名振大人的信使。”

朝中之人也许不认识苏定方是谁,但苏定方说出了程名振的名字大家就知道了,这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将,也是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征讨高句丽的老将,所以论对高句丽一战的经验,他有,领军资格,他也有,这样的人选让朝臣无可挑剔。

程名振,就是苏定方为李治推荐的领将之人,但李治今日在朝堂一战却是苏定方的如此如此,现在看来李治算是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